与非网 4 月 16 日讯,近日,韩国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权锡俊(Kwon Seok-joon)博士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多功能发光膜,可通过波长转换使近红外光可视化,即可将近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

 

据了解红外辐射是指热源发出波长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探测波段一般在 0.76-1000 微米之间。红外辐射虽然不可见,但利用率很高,它被用于各种领域和各种目的,例如用于冠状病毒检测(即通过热成像摄像机和生物传感器)。

 

 

这项研究是由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团队与庆熙大学应用化学教授 Ko Doo-hyun(校长韩庆泰 Han Gyun-tae)共同进行的。研究成果扩大了红外辐射的应用范围。

 

将不可见的红外或紫外光转换为可见光,使我们可以直观地查看包含在光中的数据,从而可以将红外或紫外光用于显示器或成像设备。最近用于高清电视的量子点可看作一种波长转换技术,可将紫外光转换为显示器中的可见光。

 

紫外线能量高,相对更容易转换为可见光并实现高转换效率。相反,近红外光能量低,并且至少需要吸收两个近红外光子才能转换为一个高能光子。因此,将近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转换效率极低,约为将量子点转换为可见光效率的 1/100 至 1/1000。对于传感器、显示器和成像设备等各种领域的更广泛应用而言,这是现实近红外转换为可见光的主要障碍。

 

KIST 的研究团队制作了由上转换纳米粒子和金属结构装饰的氧化硅(二氧化硅)微珠的方阵阵列。这种配置使近红外光的吸收和可见光的发光实现最大化,从而将近红外转换为可见光的转换效率提高了近 1,000 倍。

 

由研究团队开发的二氧化硅微珠的晶格结构可以轻松地转移到透明膜上。发现这种类型的膜是柔性可折叠的,并且甚至在波长转换后保持光强度的情况下也可清洗。

 

负责这项研究的 KIST 的 Kwon Seok-joon 博士说:“现有的红外传感器只能收集一种类型的数据,但我们这项技术可用于一次收集多种类型的数据并将其可视化。由于这项技术在加工方面具有多种优势,例如可折叠性、可洗性和可转移到其他薄膜中,因此其应用可以扩展到各个领域,并且可以用于可折叠设备、可穿戴传感器和柔性波长转换成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