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 > 单片机程序设计 > 详情

KST-STM学习之I2C+SPI

发布时间:2020-09-01 发布时间:
|

只能说跟51的差不了多少,在这里仅仅记录下主要注意事项吧。


1、I 2 C 通信分为标准模式 100kbit/s、快速模式 400kbit/s 和高速模式 3.4Mbit/s。因为所有的I 2 C 器件都支持标准模式,但却未必支持另外两种速度。 


所以作为通用的 I 2 C 程序我们选择100k 这个速率来实现,也就是说实际程序产生的时序必须小于等于 100k 的时序参数,有特殊速度需求的器件再针对性写高速通信程序。


2、I 2 C 引脚属于开漏并联结构,并且 STM32 的 GPIO 端口引脚设置为开漏输出时,可以直接从输入数据寄存器获取 I/O 电平状态,因此将 I 2 C 引脚配置为开漏输出模式。


3、由于 I 2 C 总线空闲时默认为高,初始化时还需要设置引脚输出高电平,不过设置引脚输出高电平并不是在初始化之后,而应该放在初始化之前。 


这是因为 STM32 在上电复位时 I/O 口为高阻状态,复位结束后,GPIO 端口引脚默认为浮空输入,由于上拉电阻的存在,I 2 C 引脚被拉高; 


当程序执行到 I 2 C 初始化时又被配置为开漏输出模式,由于 GPIO 端口输出数据寄存器初始值默认全为 0,初始化后 I/O 口输出低电平,如果初始化之后再设置引脚输出高电平,势必会在I/O 口上产生一个低电平的毛刺。 


如果在 I 2 C 引脚初始化之前先设置输出数据寄存器相应位为高,初始化 I 2 C 引脚后,I/O 口会直接输出高电平,避免毛刺信号。



4、实际上 I 2 C 的配置过程比较复杂,比如要充分考虑冲突和仲裁等处理方式,但是那些处理方式在绝大多数场合用不到。STM32F103 系列自带的 I 2 C 协议模块设计的过于复杂,对于实际应用来讲实用性不强,因此实际应用 I 2 C 时,还是用 IO 口直接模拟协议。


5、即在 SCK 的第一个时钟边沿还要早半个时钟周期时,SPI 主机就已经开始输出数据了,但是 SPI 从机却是在片选 SSEL 置低后开始输出数据,总之 SPI 设备输出数据要早于 SCK,这也是为什么 SPI 通信时要先使能片选。



6、SPI 和 I2C的对比



7、SPI接口


8、引脚连接 



9、SPI外设 



SP3需要注意的地方 



NSS需要注意的地方 



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标黄的)



10、配置流程



11、SPI的发送接收与USART的对比



12、数据传送过程



发送完成的判断,需要注意 



那么应该怎么判断呢? 



假如在TXE = 0 的时候仍然向SPI_DR写入数据



13、霸气。。。



14、SPI查询方式接收和发送的注意点


关键字:KST-STM  I2C  SPI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ARM JTAG 调试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