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源 > 电源应用 > 详情

近场/远距无线充电技术大革新 不止于摆脱线缆这么简单

发布时间:2020-12-21 发布时间:
|

  便携设备无线充电的优势远远不止于摆脱线缆的束缚。智能型手机制造商早在2013年就开始在其智能型手机中整合无线充电功能。未来,行动设备的无线充电功能有望像Wi-Fi和蓝牙一样普及。


  2015年6月无线电源联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 A4WP)和电力事业联盟(Power Matters Alliance, PMA)合并,组成AirFuel联盟(AirFuel Alliance)。这一合并之举加速了未来消费者无论到何处,设备充电将具有互操作性、便利性的愿景实现。

  近场感应充电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最早在19世纪80年代证明了近场或磁共振充电,透过振荡磁场传递能量(图1)。

  

  图一磁共振示意图

  从发射器传递到接收器的电流和电压必须是交流电。充当发射器的充电垫从墙上插座中汲取电力,将交流电网电压进行降压并转换为直流,为发射器的驱动器和控制器电路提供偏置。驱动器和控制器产生开关讯号,并可调节开关频率,将直流电再变为交流电,输入到初级侧线圈。

  在接收器侧,交流电经过整流后,透过同步转换进行调节,用于对电池充电。根据接收器所需的功率大小,线圈中的频率发生变化。通讯讯号迭加在功率讯号上,所以两者均知道设备已经放在了充电垫上。感应充电效率较高,但对于线圈是否对准非常敏感。需要将耦合线圈调节到略微偏离谐振频率,以优化功率传输(图2)。

  

  图2 近场感应充电系统

  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WPC)制定的Qi是目前主流的近场无线充电标准之一,该共同体包括200多家公司。AirFuel近距离磁感应(Inductive)是另一种标准。Powermat是桥接技术的很好例子,该技术提供通用环,配合充电垫使用,为便携设备充电。

  近场共振充电

  共振充电是另一种近场充电形式,与电磁场工作原理相同,但需要共振器前端(图3)。该标准由AirFuel Resonant主导,允许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较短。单个6.78MHz发射器可支持多个接收器,无需实物对准。然而,接收器和发射器之间要求严格的频率匹配,从而在特定线圈尺寸下最大程度地延长功率传输距离。随着连接设备数量增多和距离延长,传输功率下降。发射器和每个接收器之间,需要具有独立的双向信道,通常是由蓝牙来负责这项任务。

  

  图3 近场共振充电系统

  表1为Qi、AirFuel Inductive及AirFuel Resonant三种近场充电标准比较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电磁感应还是共振充电,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都必须保持在最短距离以上。

  

  表1 近场充电标准比较

  由于存在两种标准,通用汽车(GM)宣布其汽车将同时支持AirFuel Inductive和Qi标准。三星(Samsung)也决定其手机将支持两种标准。

  远距充电系统

  相较于近场充电系统,远距充电系统将能量从功率集线器传递至特定设备的方法更为多元,蓝牙、Wi-Fi、超音波和红外线等都曾被试用过(图4)。

  

  图4 远距共振充电系统

  基于射频(RF)的系统如WattUp、Cota,均使用一个或多个天线广播能量并进行通讯。2015年10月,力拱WattUp的Energous公司宣布可提供首款射频功率接收器IC,该组件可将射频整流为直流讯号,让可携式设备也能支持WattUp充电技术。

  另一种基于射频技术的Cota无线充电技术,实际上是使用现有的Wi-Fi和蓝牙天线来实现数据通讯和接收无线功率,然后将这些微讯号挹注到电池的充电电流。值得一提的是,Cota会将接受电力的设备数据,包含电池充电特征数据传输回电源路由器,待两端建立起持续的通讯链路后,再由电源路由器向接收器所在的位置发射能量束。

  以uBeam为代表的超音波系统中,路由器中的讯号产生器负责产生电讯号,发送到放大器。然后将经过放大的讯号连接至转换器,产生超音波,经过聚焦并发送到接收器。受电端内建的压电转换器在接收到超音波所施加的压力后,便会产生充电电流。系统两侧使用的转换器必须具备高效率,并且能承受大能量讯号(图5)。

  

  图5 压电转换器

  另一家新创公司Wi-Charge则专注于将红外线转换为电力。发射端透过雷射二极管向接收器准确地射出红外线光束,接收器中的太阳能电池则负责将红外线光转换回电能。该公司于2015年2月在旧金山进行了系统功能展示,证明其概念可行。红外线技术虽然必须在视线范围内才能运作,但具备无电磁干扰(EMI)辐射这项明显优势。表2为各公司远距充电技术比较示例。

  

  表2 远距充电方法示例

  无线充电系统实作应注意六大重点

  相较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系统在先天上有许多变数,在实作时应特别注意。

  .移动性

  在无线充电系统的实作中,定位和跟踪多个移动接收器的能力至关重要。近场充电中发射器和接收器的相对位置不变,但在远场充电中用户可能不断移动。用户应能随意移动而不会丢失讯号。

  .安全性

  射频安全性取决于在不损害人类健康的前提下,人体可以承受的照射量,通常是以吸收率(SAR)用来定义这个极限值。消费类产品的安全性要求其实相当严格,因为它关乎能否让消费者建立安全感,不能只以通过安全规范为目标来设计。

  至于超音波的安全性,可能也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毕竟消费者对于充满射线的空间,心理上可能多少会有排斥,而且超音波有可能会影响动物。在动物也感知不到的高频段上提供无线充电,可能是此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系统干扰

  无线充电系统基于高频率开关讯号,必须具备预测噪讯来源的能力,包括充电系统本身的噪讯和系统外部的噪讯。

  .成本

  在成本方面,需要考虑的两项因素是电源成本和传输效率。美国每年的电池使用量高达29亿颗,若无线充电普及,将具有避免数百万颗电池被投入垃圾掩埋场的潜力。

  .如何为完全没电的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器能够对电力完全耗尽的设备进行充电吗?对设计人员来说,这是个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对近场充电系统来说,要为电力完全用完的接收装置充电不成问题,但远场充电系统的接收侧必须在控制电路上电的情况下,才能连接到电源路由器。

  .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

  移动设备从不断电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但要实现这个目标,生态系中的各方必须紧密协作(图6)。

  

  图6 无线充电生态系统

  根据调研机构IHS在2014年的资料,70%的消费者每天至少为一个设备充电一次。设备不仅应该支持无线充电技术,而且应该有足够的热点供其充电。一旦基础设施部署到位,其普及将会水到渠成。从Nikola Tesla首次传输电力至今已经超过100年,但我们依然远远未释放能量转换的全部潜力。我们的电子设备要变得更聪明,才能自行充电。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针对数字电源.Microchip用多种方法提升DSC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