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 > 技术百科 > 详情

工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你知道多少?

发布时间:2021-04-14 发布时间:
|

疫情打破了过去直线型的、平滑的、可预测的社会,给全球带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我国来说,今年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以及“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在这样的全球大背景下,这也加速重构着中国经济在世界体系下的战略新定位。


在变化的世界格局面前,中国按照自己的节奏推出十四五规划以及 2035 年的中期发展目标,也表明在百年未经的变局中,中国试图给出自己的选择和路径。其中,中国对于工业的规划尤其引人注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就表示,“十四五”期间(2021 年至 2025 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去工业化。理解中国的制造业规划对于分析中国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无工业,不强国,这不仅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和方向,也反映出政策层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判断。

无工业,不强国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由于农业受制于相对有限的产出,商业发展又必须基于工业之上,于是工业成为三个产业中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举足轻重。事实上,资产阶级之所以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工业的发展让人类有更大的能力去改造自然并获取资源,其生产的产品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人们的消费当中,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说,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就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8 世纪中期后,英国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它首先出现在英国的纺织业,1733 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 1 倍。1764 年,织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将纺纱效率提升 15 倍。1785 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将工作效率提高了 40 倍。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被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


据羿戓制造(羿戓设计服务内容:产品战略规划、商标设计及维护、产品、技术可行性分析、产品、技术可行性报告、资深技术人员简阅交流、资深技术人员报告交流、专利甄选、详细设计(关键技术验证)、产品、技术社会效益分析报告)所了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纺织业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仅仅用于矿山抽水的蒸汽机经过改良后被用于纺织业——1784 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纺纱厂。随后,蒸汽机又被应用于冶金工业、铁路运输、蒸汽船等领域。


到了 1825 年,英国已有蒸汽机 1.5 万台(37.5 万马力),从矿山到工厂,从陆地到海洋。至此,英国不仅在纺织业基本摆脱了传统手工业的桎梏,实现机械化,还在交通、冶金等诸多领域实现了机器对人的替代。至 1850 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 39%,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 21%。


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基础,才使得 19 世纪红衫军打遍世界无敌手,而这些物质保障也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基石。
很快,英国的工业革命就辐射至其他西方国家。其中,德国因强大的工业实力具备挑战旧有国际秩序的能力,美苏则因强大的工业奠定战后国际新秩序。二战后,美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38.7%;苏联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17.6%;德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13.2%;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9.2%;法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4.5%;


而中国仅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0.3%。

兴也工业,衰也工业
工业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发达国家中却出现了“去工业化”的浪潮。


其中,去工业化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工业资本大量流入第三产业为特征的去工业化形式;第二种类型则是以工业资本向其它国家转移为特征的去工业化形式。此外,第二种去工业化的类型中又包含了不同的形式,并对出现去工业化现象的发达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


然而,兴也工业,衰也工业。尽管西方国家的这些举措曾经一度被视为明智之举,但事到如今,“去工业化”已危害尽显。


在第一种类型的去工业化中,从工业转移出来的人口进入服务业,而作为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服务业,却也分为高端服务业和低端服务业。前者主要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医疗、教育等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业岗位,收入较高,却就业岗位少。


而低端服务业则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门槛低,但收入偏低。而社会的中间阶层——蓝领工人则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消亡,其结果就是加速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筑起藩篱,激化了阶级矛盾。于是,随着“去工业化”,大批工人失业,阶层流动趋于停滞。


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去工业化,当工业资本向其它国家转移时,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由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美等国将大量高端制造业转移向了德日韩等地区,而从九十年代开始又把基础制造业大规模移向了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这使得英美等国的国内呈现出产业空心化的特征,出现了彻底的去工业化现象。


缺乏工业支撑将导致国家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比如,过去的日不落帝国,到本世纪初,服务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提高到了 70%,英国经济实现了由生产型到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恰在这时,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遥相呼应,英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当英国房地产业进入泡沫阶段时,一方面,本来英国工业是英国金融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客户,但随着英国工业的不断萎缩,英国金融业就把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本国的房地产和购买美国次贷债券,助长了本国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


另一方面,在泡沫破裂前,英国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又从房地产业泡沫迅速膨胀中得益最多,于是出现了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然而,英、美两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形势急转直下,英国金融业受到本国房贷坏帐和美国次贷的双重夹击,损失惨重。原本被视为“就业蓄水池”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受到重创,成了失业重灾区。规模偏小的英国工业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失业者,使英国失业率急剧上升。


随着英国失业率大幅攀升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高薪白领精英的大批失业,这又对英国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其它服务业产生连锁冲击。“去工业化”给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于是各个国家为挽救工业化的颓势,进行的“再工业化”。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
中国的发展也遵循着“工业兴,国家兴”的规律。新中国成立前,虽然我国已经存在一定比重的工业经济,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是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的。


1953 年,全国 83.1%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仅为 8.0%,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仅为 17.6%。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 23.2%。此后,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在 1978 年达到 44.1%,但也形成了重工业占比过高的工业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市场配置资源范围快速扩大,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扭曲得到矫正,经济主体实现多元化,我国工业化发展路径转向注重发挥比较优势。


20 世纪 80 年代,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畸轻畸重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20 世纪 90 年代,轻工业和重工业开始均衡发展;2000 年以后,随着比较优势变化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加强,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再次快于轻工业,产业结构更加稳健、均衡。


2000 年至今,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高铁联网开始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这也是重工业领域实现对冶金、钢铁、矿产、大型机械设备、精密仪器、化工材料等的规模化大生产。


换言之,受到了机械设备、中间产品和交通工具等产品市场快速扩张的刺激,煤炭、钢铁、水泥、化纤等生产和技术迎来了高峰。这一时期共有 400 多万公里现代公路建成通车,比历史上美国工业化同期的公路多出 50%。


然而,就在中国经济不断向好的情况下,去工业化趋势也开始浮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一个农业国快速发展成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农业占 GDP 比重稳步下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 27.7%下降至 2018 年的 7.2%,40 年下降了 20 多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持续升高,从 1978 年的 24.6%提高到 2018 年的 52.2%,提高了 27.6 个百分点。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用于MAX7456随屏显示器S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