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网设备 > 智能电网 > 详情

施正荣们的转型之困

发布时间:2021-12-20 发布时间:
|

    刚过立秋,施正荣的心情就已经像坠入寒冬深窖。

    8月8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某投资机构发布最新统计数据,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国内整个光伏产业已接近破产边缘。其中,尚德电力和江西赛维破产的可能性最大。

    此前一周,在尚德电力爆出连环担保涉嫌造假的新闻之后,美国投资者的集体诉讼也随之而来。据称,部分投资者已经委托律师,向美国加州中央区法院正式提交集体诉讼,状告无锡尚德相关人员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名单中,无锡尚德首席执行官施正荣的名字排在5被告之首。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资本市场之外,施正荣在产品市场也遇到了严峻挑战。

    继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向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征收31%至250%的惩罚性关税之后,7月24日,德国SolarWorld公司等多家光伏电池组件企业,又向欧盟提起对华光伏的反倾销调查申请,标的额超过百亿美元。

    走出去,正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项。先行者施正荣此时值得欣慰的是,在面对国际贸易纠纷这场战斗中,他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阳光电力等国内光伏领军企业,已经联合起来,利用国际通用规则与之斡旋。

    摆事实讲道理拉盟友

    北京朝谷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顾问公司首席顾问谷广朝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国际贸易纠纷时分析说,在WTO框架内,中国走出去的企业面对贸易纠纷的概率,会越来越多,企业家应该对此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应对这些纠纷,特别是双反调查,因为涉及调查发起国的行业利益和官方机构,以及被调查国的多数企业,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应对这些挑战,国际上通用的主要手段有三个,摆事实、讲道理、拉盟友。”谷广朝说。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代表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和中国光伏行业,在北京正式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欧盟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个三部曲,也正是施正荣、高纪凡、苗连生和瞿晓铧采取的主要策略。

    事实显而易见。欧盟和中国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构建友好公平的贸易环境,符合双方发展的共同利益。

    这个事上的推理更是清晰。“如果欧盟跟随美国,同样对中国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那么,中国光伏产业将会遭受致命的打击。与此同时,还会激发中欧之间全面的贸易战,造成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这种‘闭关锁国’的做法,会产生难以预估的负面影响,纵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上述《声明》说。

    在此之前,为应对美国的双反调查,中国光伏企业已向官方提供了大量事实依据,证明中国光伏并不存在任何所谓的非法补贴和倾销。众多美国、欧洲企业以及国际光伏产业联盟,也都一致证实:德国Solarworld公司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而对中国光伏企业提出的无理诉讼,是毫无依据的。

    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过去8年,由于产业的技术开发,光伏组件成本实现了1美元/瓦左右。

光伏电池转换率从14%达到了19%以上。光伏发电开始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这一切离不开光伏产业在全球分工下的高效合作。

    合作与竞争

    团结奋斗,翻越光伏雪山;勇敢坚强,冲出光伏草地!

    打开英利集团网页,首页上这两行大字赫然、醒目。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以军人的姿态和心志,在应对眼前这场全球经济天灾和竞争对手带来的人祸。

    8月2日,英利集团旗下英利绿色能源控股发布二季度财务预告,二季度的毛利率将在5%左右,此前英利的预期值是5%~9%。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只有当毛利率维持在10%甚至更高一些时,企业才可能有盈利,否则净利润将是亏损的。

    英利绿色能源控股只是行业一隅。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1至6月十大光伏行业领军企业的毛利率都跌到10%以下。这也就意味着,全行业亏损的预言正在走向现实。

    施正荣、高纪凡等资深行业领导者,对于当下全球竞争的景象,显示出了深深的忧虑。

    在他们看来,光伏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任何限制市场的行为,都将置整个行业于危险境地。任何一种限制市场开放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都将会破坏到光伏产业的平衡发展,阻碍全球共同实现长期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

    作为一个全球产业链条,中国光伏产业与各国光伏产业互补关系明显。

    仅以欧盟各国为例。数据显示,2011年,以技术研发、原材料、设备制造等为优势的欧盟,对华出口光伏设备及原材料总值达75亿美元。从价值链看,中国生产大多集中在组件端。其制造增值约每瓦0.2-0.3美元,按现在国际平均太阳能发电装置安装成本每瓦大概在2.5-3美元来算,中国仅占整个光伏价值链的8%~10%。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欧盟与太阳能产业相关的岗位约28万到3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岗位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企业。

    竞争仍然是无处不在。

    德国SolarWorld公司在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的狙击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此前,中国光伏出口企业的暗战,也一度让各家企业掌门人成为财经新闻的主角。

    对此,我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强调说,生产光伏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多晶硅的进口价格近年来不断下降,由2008年最高的近300美元/公斤降至目前不到30美元/公斤。原材料价格下降和产业技术进步是中国光伏电池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并非欧盟某些企业声称的倾销行为。

    这位负责人指出,中欧光伏产业相互依存、互补互利,对中国光伏电池采取限制措施也将损害欧方利益。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一个稳定的自由贸易环境是中欧双方光伏产业能够得到共同发展的保证。

关键字:施正荣  转型之困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台积电首度考虑布局非芯片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