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网 11 月 2 日讯 日本《朝日新闻》10 月 31 日发表题为《为什么优秀的研究人员跑到中国去了?》一文,作者为吉冈桂子。全文摘编如下:

 

仿佛已是很遥远的事了。“我们的经济规模可以被人口众多的国家超越,但我们的科技实力必须在亚洲占据绝对第一位,要让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优秀研究人员都到日本来学习。”这是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的观点。他是在 2009 年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这番话的。第二年,中国在经济规模上超过了日本。山中一直强调要改善日本研究人员的待遇。

 

自那以来过了约 10 年时间,日本的经济规模(按美元计算)略减,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却增加到原来的近 3 倍。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20 科学技术指标”,2016 年至 2018 年中国学者年均发表的自然科学领域论文数已经超过美国,首次跃居全球首位;而受关注度较高的论文数也逼近长期独占鳌头的美国。根据英国机构的排名,在世界大学百强中,中国大学的数量也已经超过了日本。

 

中国从 2008 年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目的在于引进在国外活跃的研究人员,无论国籍。

 

最近我在网上采访了一位在中国知名大学担任教授的日本骨干研究人员。他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是上述计划的成员。

 

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说:“我的年薪是 40 万元,虽然比不上日本的教授,但这里的设备和工作团队等软硬件都很好。”

 

他表示:“骨干和年轻研究员跑到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拿我研究的领域来说,过去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但现在从论文的排名来看,与中国的差距已越来越大。”

 

日本大学的教员编制是有限的,但中国录用的编制人员在增加。据他介绍,近年在基础科学领域,每年日本有不少骨干和年轻人到中国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很多人也向日本和欧美等国家的大学提出了申请,但在进行比较后选择了中国。

 

为了确保人才,中国政府迄今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鼓励政策。高科技城市深圳市制订了旨在吸引顶尖人才的“孔雀计划”,各地也都在争先恐后地网罗人才。

 

日本要从世界各国吸引和挽留人才,必须确保工作岗位和改善研究环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长期以来,包括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很多科学家一直在敲警钟,但真正能对日本起到警示作用的却是中国的做法。

 

记得之前日本进行过一次调查,针对 951 家公司的社员进行信件调查,结果显示:到退休年龄的高龄者如果继续在同一家公司任职的话,其退休后的工资只有之前的 50%~70%。在日本由于人手不足造成的影响,许多企业都导入了“继续雇佣”的制度。但是,在导入“继续雇佣”制度的企业之中,有将近 90%的企业会设置一定的标准。根据调查,这些标准有:工作意愿、健康度、出勤率、工作态度、能否理解公司分配的业务内容等。

 

而签订的雇佣合同并非是正式社员的合同,而是契约社员,一般期限都是 1 年,虽然有些公司能够签订 5 年的合同,但是所占比例不足一成。而工作时间并不会因为是契约社员而减少,一般日本一周工作是 40H,而这些退休后在雇佣的人工作时间依旧是 30~40H。由上,可以看出日本退休的人员在日本的工作是属于非常憋屈,这也是日本的主流想法。所以才会有笔者之前写的 B 先生的感慨:怎么也没有想到有公司愿意花重金去买他的能力和经验。所以,即便是日本的技术人员,退休后或者跳槽到中国,笔者也一点都不会感到十分的惊讶。

 

看来不只是研究人员就连普通的社员也有这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