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电子 > 其他资讯 > 详情

从L2直接朝着L4以上进发,特斯拉真要这么做?

发布时间:2020-07-14 发布时间:
|

现在的光明依旧不足以让我们看清前路,但有些冒险者的足迹却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


自从 Navigate on Autopilot 于 2018 年 10 月 27 日更新的 18.42.2 版本面世之后,增强召唤就已经成为 Autopilot 最重要的新功能——虽然按照特斯拉的优良传统,它已经从 4 月 6 日马斯克推特里说的「Comingout next week(下周就来)」跳票到了 8 月 4 号的「Almost doesn’t suck(只差一点点)」。

 

 

既然马斯克对增强召唤如此重视,那就表示这个功能除了让你在停车场里更快开上你的车之外,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我们在 7 月初的一篇文章《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安全规范出台!你准备好放开方向盘了吗?》里面,为大家解读了世界上首款 L3/L4 级别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安全规范。


这份英特尔领头,戴姆勒、宝马、奥迪、大众、FCA、大陆等欧洲主机厂/供应商共同制定的规范,对 L4 级别的「场景自动驾驶」提出了两个定义级功能——UP(Urban Pilot,城市领航)以及CPP(Car Park Pilot,泊车领航)。

 

 


CPP 泊车领航的详细定义是:最高限速 10 公里,设计运行区域是远离道路的停车场和后备区域,同样无需驾照,不需要保持专注度——也就是说,特斯拉的增强召唤功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L4 场景级自动驾驶功能。


没有参与传统主机厂自动驾驶联盟的特斯拉和 Waymo,反而成为了第一批达成 L4 级别自动驾驶的公司(Waymo 在凤凰城投放的 600 辆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完美符合规范中 UP 城市领航的标准),但这个不是今天文章的主题。


我们真正想讨论的是,为什么作为一家车企,特斯拉没有随大流选择从 L2 进步到 L3,而是直接朝着 L4 以上的全自动驾驶进发?是特斯拉认为自己的技术过硬,还是马斯克对 L3 有什么意见?


L3,当红炸子鸡?
2019 年,是汽车业向 L3 迈进的前夜——L2.5、L2+、L2 Plus 等野心勃勃的命名,不仅代表着供应链端 L2 级别的技术积淀已臻化境,更预示着改朝换代的真正进化已经近在迟尺,甚至一些勇敢的先行者,已经在挑战现行公路法规的滞后性。


世界上首款达到了 L3 级别辅助驾驶标准的量产车型,是全新一代奥迪 A8。

 

 

全新 A8 在研发初期就定位于实现 L3 级别的高级辅助驾驶,在车辆前后及两侧布置了 12 个超声波传感器、4 个 360 度全景摄像头。在车辆前部配置了 1 个远程雷达、1 个红外摄象机、以及 1 个激光雷达。

 

 

在 ZAFS 驾驶辅助系统加持下,新一代奥迪 A8 实现的 L3 级别功能叫做「Traffic Jam Pilot(拥堵领航)」,在时速较低的城市拥堵路段,A8 可以完全接管驾驶功能,但当时速超过 60 公里或者系统检测到路况不再拥堵之后,车辆会提示驾驶员接管,或者缓慢减速直至停车。


不过,由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尚未对 L3 级别的高级辅助驾驶制定明确的法律,所以新一代奥迪 A8 在北美、亚洲以及欧洲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无法开启Traffic Jam Pilot,只能当做一辆硬件过剩的 L2 汽车来开——但这并不影响纷至沓来的 L3 狂潮。


同样在高端豪华市场为 L3 铺路的,是奥迪的两个老对手。


戴姆勒前 CEO 蔡澈在去年谈及 S 级换代的时候这样说:「我们正在往 L3 进化的临界点上,消费者很快就可以选购我们的 L3 辅助驾驶,而对于奔驰这样的公司来说,L3 级别车型很快会大量涌现」——新一代 S 级将在 2020 年底上市。

 

现款 S 级

 

去年 9 月 1 号,宝马公布了他们的自动驾驶路线图,其中 L3 级别的量产时间被定在了 2021-2022 年,对应车型是 iNEXT 的量产版本——大概率会被命名为 i6,是一辆售价约 7-11 万美元,最高综合续航约 650 公里的纯电汽车。

 

 

前任宝马技术总监 Fröhlich(就是说「消费者不需要电动汽车」的那位)对宝马自动驾驶路线非常有信心:「高精度地图对宝马来说并不是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实时级别的数据交互,如果只是要求某种程度的放开方向盘,那么现在的宝马车型已经可以做到了」。


比起国际厂商,国产车企对于 L3 的热情其实犹有过之。


去年 7 月 13 日,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副院长黎予生在演讲中表示:「长安汽车目前已经完成了 L3 级别自动驾驶核心场景功能的研发,将于 2020 年前实现车型搭载,并将从 L1 到 L4 稳步迭代。长安汽车将在 2020 年实现自动驾驶城市级示范运营」。

 

 

去年 11 月 21 日,在苏州举行的英伟达 GTC 2018 中国大会上,小鹏汽车宣布将与英伟达和德赛西威合作研发 L3 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并宣布将在 2020 年内实现量产。同样宣布基于英伟达方案研发 L3 的国内车企还包括奇点、奇瑞、一汽等。

 

预计将搭载 L3 自动驾驶的小鹏 P7


「要做最懂中国人的自动驾驶」——这个标语来自吉利研究院。在今年 4 月 13 号宣布成为杭州亚运会官方汽车服务合作伙伴的发布会上,吉利也同时表示 2020 年将会在全球范围内量产 L3 车型,在 2022 年杭州亚运会期间提供最高 L5 级别的自动驾驶接驳车。

 

 

L3 于传统车企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大势所趋,这也让「特斯拉不做 L3」这一点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但除去特斯拉本身的特立独行以外,我们又有没有想过,也许是 L3 这一个标准本身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薛定谔的安全责任
目前世界上对自动驾驶 L0-L5 的划分,主要源于 SAE(美国工程师学会)的分级。各个级别对自动驾驶的定义,从 SAE 制定之初就没有怎么改变过——但定义的描述是微调过的。


为了让自动驾驶的分级更直观易懂,2018 年 6 月,SAE 发布了自动驾驶分级标准的新版视图。在这一版本的视图中,L0-L2/L3-L5 被分成了两个大类,而分类的依据只有一个——在自动驾驶功能开启时你是否需要保持驾驶状态。

 

 

上图为旧版本,下图为新版本上图为旧版本,下图为新版本

 

和老版本的分级视图相比,新的视图使得自动驾驶的级别变得更清晰可辨,但也让 L3 这一级别自动驾驶的特殊性显得尤为扎眼。
首先,按照 SAE 的大类划分,L3 自动驾驶与 L4/L5 一样定义为,L3和L4的开启前提同样是「满足所有限定场景条件」——从这几点上来看,在SAE的逻辑里面 L3 甚至不像是 L2 的进阶版,而更应该是 L4 的弱化版。


然而 L3 与 L4 相比有一个关键的区分点:当系统提示时,驾驶员必须马上全权接管方向盘。这也是我们觉得 L3 实用性值得商榷的根本原因。


根据 SAE 的划分,L0-L2、L4/L5 级别自动驾驶的安全责任划分是非常明确的。L0-L2 是纯粹的辅助驾驶,因而会强制性要求驾驶员握住方向盘,除非车辆出现故障,否则安全责任的承担者在于人类;而 L4/L5 的定义是「不强制人类操作」,意味着机器本身承担安全责任。

 

 

但 L3 的操作逻辑正好处于两种标准的中间。


在特定的场景之外,L3系统会采取「提示驾驶员接管」的方式移交车辆控制权——然而从系统发出提示,到驾驶员真正接管的这段时间内,人类和机器两种责任主体实际上同时存在于驾驶过程中。也就是说,L3 在实际应用中反而将自动驾驶的问责机制复杂化了。


复杂的责任主体会带来一个后果——发生事故之后确定承担者的过程会变得远比 L0-L2/L4-L5 繁琐。用蟹老板的原话说,「因为 L3 在操作上本就是反人类的」。


L0-L2 作为「高级辅助驾驶」,其本质意义在于减轻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的负担,说白了就是「让你开起来没那么累」。而一旦系统允许放开方向盘,司机从高度集中的驾驶状态中脱离出来之后,要重新打起精神接管车辆,需要很长的反应时间。


这大概率也是奥迪 A8 只敢开放「拥堵领航」这一 L3 场景的主要原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果开放全速域的 L3 功能,一旦高速路段出现事故,从系统提示到避免事故的间隔时间根本不足以让司机完成「玩手机-把方向盘-成功脱险」全过程。


对了,现有技术条件,指的是人类反射弧目前的反应速度,因为确保 L3 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不是厂商技术能力的高低,而是你在系统甩锅的时候接不接得住。


自动驾驶的质变与马斯克的深谋远虑
从上一个章节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这么个道理:L3 并非「放开方向盘」的质变,而是「限制场景」的量变。


正如奥迪把新一代 A8 的 L3 场景限制在城市拥堵路段,如果某个车企提出「我们推出了让你在人行道前 100 米,时速 30 公里以下放开方向盘的 Passenger Pilot」,那么这个也可以叫做 L3,哪怕它只是个 P。


自动驾驶真正的质变,我们认为起码要从 L4 算起。因为只有 L4 以上的自动驾驶,才真正革去了「人类」在出行环节中的主导地位,并彻底重塑了汽车行驶的操作逻辑——特斯拉自始至终没有表达过对 L3 的欲望,而是直奔 L4而去,我们认为原因也在于此。

 

 

 

还是从增强召唤这个功能说起。


即将在这个月 16 号大规模推送的增强召唤,是一个完整的 L4 场景。如果只讨论这个功能本身,我们无法描绘一幅完整的特斯拉自动驾驶蓝图。至于 Navigate on Autopilot,似乎也只是特斯拉在 L2 级别辅助驾驶上迈出了一大步。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液晶电视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