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电数码 > 数码产品 > 详情

智能手机受挫 液晶面板雄起

发布时间:2020-06-08 发布时间:
|

  TCL多媒体业绩开始扭转,特别是投产满一年的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迅速实现了经营性盈利,液晶电视垂直产业链整合的效应超出了TCL集团管理层的预期。

  TCL集团2013年2月27日公布的的2013年年报显示,在TCL通讯业务受到从功能机向智能手机升级过程中研发、营销投入过大而出现1.69亿元的净亏损的情况下,依靠出货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三的TCL多媒体的7.65亿元的净利润和华星光电的3.15亿元的净利润,其全年净利润依然达到12.7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13年全球并没有新的液晶面板产能增加,而液晶电视的出货量有望继续增长10%,TCL集团占股55%的华星光电的经营性盈利有望得到延续,而TCL多媒体的出货量在去年突破1500万台大关后今年将出货目标调升为1800万台,其依然将内部消化华星光电近50%的产能。

  李东生告诉本报记者,“按照此前与深圳市政府的协议,在华星光电投产5年内将回购深超公司手中持有的30%华星光电的股权。”

  喜忧参半的业绩

  彩电1800万台,液晶面板1800万片,手机5000万台(其中智能手机2000万台),白电产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整体集团销售收入突破850亿元,这就是李东生在2月27日的业绩解读会上透露的2013年集团各产业的经营目标。

  对于新财年的经营目标李东生似乎胸有成竹,因为2012年在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下TCL集团各产业都取得逆市增长,整个集团销售收入达到696亿元,其中彩电出货量增长42%至1578万台,先后超越松下、夏普、东芝和索尼跃居行业第三,今年1月其业绩继续高速增长,其中TCL液晶电视出货量达到204万台,国内市场甚至同比增长91%至150多万台。

  惟一出货量出现下滑的就是其手机业务,其出货量下滑2%,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3.7倍至600多万台,其中下半年来自智能手机的收入占到整个TCL通讯业务的50%以上。

  然而由于在通讯业务研发和营销网点开拓上的巨大投入,而智能手机销售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未达预期,这导致其手机业务从第四季度出现经营性亏损,而按照李东生的介绍,TCL通讯的亏损将延续到今年第一季度,而2013年希望能够扭亏,这中间智能手机出货量希望大幅增长至2000万台。

  其实国产智能手机行业普遍面临毛利率偏低而出现的亏损,而对于国产智能手机暂时出现的“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领先的局面,李东生表示,“智能手机行业的格局其实远没有成型,TCL通讯还有很大机会,这个市场的格局与产品的产品力是有关系的,三星2012年的成功就是因为推出了几款有竞争力的产品。”

  不过TCL通讯2012年的业绩被李东生评价为“差强人意”,2013年TCL通讯将推出多款在国产智能手机行业有竞争力的新品希望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而2012年其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只有577.5万台未达预期。

  对于TCL集团来说,总投资245亿元,占其资产超过70%的华星光电项目的盈利才是更为重要的,李东生坦言,“2012年上半年华星光电业绩未达预期依然存在较大亏损,而真正让华星光电出现转机是节能惠民政策实施后的8月才开始的,到四季度华星光电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8.5代线并实现资产折旧后的经营性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TCL多媒体2012年消化了华星光电近50%的产能,而三星,以及其他国产五大彩电厂商购买了剩余的产能,但是随着TCL多媒体2013年开始实施的提高均价和毛利率的新政策,其32寸液晶面板采购量可能会下降,这让今年第一季度华星光电面临产品转型的压力。

  对此李东生表示,“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考虑到成本效益,华星光电的产品在保持32寸产品优势的情况下,将重点开发48寸和55寸大尺寸面板,来保证TCL多媒体等客户调整后的尺寸要求。”

回购华星光电股权

  虽然2012年的业绩基本上达到了TCL集团管理层的预期,但是无论是TCL多媒体还是华星光电在新财年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为此李东生为首的管理层新年伊始就对公司的战略和架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在这中间针对TCL多媒体,TCL集团管理层提出的要求是“抢份额的同时要提高产品均价和盈利能力”,据悉虽然2012年TCL多媒体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毛利率也从16.57%提升到17.4%,但是与创维、海信等竞争对手22%的毛利率比依然有很大差距,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也比出货量增长低20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其产品结构中32寸入门级液晶电视占比过高的问题。

  与此同时,TCL多媒体近日还发布公告,称计划将主要负责OEM、ODM代工的AV事业部分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对此李东生表示,“TCL的AV碟机和音响业务主要是为飞利浦、松下等外资品牌代工,而彩电业务主要是自有品牌,由于在彩电业务上TCL与一些品牌商存在竞争,所以对AV业务获得更多代工业务造成了影响。”

  据悉,TCL多媒体计划在年内完成对代工业务的分拆,不过李东生指出,“受到分拆上市的财务审核的限制,这次分拆的代工业务主要是AV业务,并不包括电视的OEM代工,今后不排除将电视代工业务也分拆的可能。”[page]

  他还指出,由于索尼、松下、东芝以及很多欧美客户开始将更多的生产外包,而TCL在AV代工领域绝对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在分拆上市两到三年内,TCL希望将这块业务的规模从目前的30亿元左右提升到百亿元。

  而针对华星光电业务,李东生重申了当初与深圳市政府达成的5年内回购股权的承诺,据了解,之前控股45%的深圳国资委旗下的深超公司之前已经将华星光电15%的股权转让给三星电子。

  虽然李东生并没有透露最终回购华星光电股权的价格和具体时间,但他告诉本报记者,“对华星光电股权的回购是TCL集团单方面做出的承诺,具体可以分几次来完成回购,2013年不排除公司继续回购的可能,如果华星光电继续盈利也将继续改善公司业绩。”

  华星光电盈利超3亿 TCL布局面板见效

  (2月27日),TCL集团发布了2012年年报。报告期内,TCL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696.29亿元,同比增长14.46%,实现净利润12.73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6亿元,同比下滑约两成。TCL多媒体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18.52%;实现净利7.65亿元,增长94.83%。2012年,华星光电的运营首年即实现规模化生产。报告期内,华星光电实现收入72.37亿元,利润3.15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TCL通过布局产业链上游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是华星光电要想保持盈利仍有许多难题有待突破。

  彩电、手机业绩两重天

  据记者了解,目前,TCL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TCL集团、TCL多媒体科技和TCL通讯.TCL形成了多媒体、通讯、华星光电和TCL家电四大产业集团。2012年,TCL实现液晶彩电产量1578.1万台,销量全球排名第3,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家电行业观察人士刘步尘表示,TCL多媒体彩电业务2012年实现了销量和净利的同步提升,同时华星光电的面板业务首次实现盈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手机业务亏损及政府补贴减少,令TCL集团去年净利润同比减少21.43%至7.96亿元。

  TCL集团称,净利润减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TCL通讯去年亏损1.69亿元,而其上年的净利润为6.61亿元;全球手机市场增速放缓和竞争加剧,对手机价格和毛利率构成较大压力,而且TCL通讯加大智能手机投入,研发、销售费用分别同比增加。其次,随着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政策结束,TCL集团2012年获得的政府补贴比2011年减少了2.5亿元,并因股权激励计划确认了0.37亿元非付现期权费用。此外,TCL集团在研发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

  根据公告,TCL移动电话去年出货量4261万台,手机出货量在二、三季度均稳居全球第七位,市场份额约为2.2%。

  TCL董事长李东生表示,国内市场从功能机转向智能机给TCL一个很好的机遇,希望借这个契机在国内市场重新建立优势,实现突破。“根据我们的产能扩大计划,今年TCL通讯的新工厂将会投入使用,新工厂的产能在1亿台,比去年翻一番。我们希望实现产品突破来抓住市场。”

  华星光电变身“摇钱树”

  值得注意的是,TCL旗下面板企业华星光电运营首年就实现盈利。2012年,华星光电的运营首年即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报告期内,华星光电实现收入72.37亿元,其中归属TCL的利润3.15亿元。全年销售量达到1085万片。同时,华星光电注重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推出了目前国内最大尺寸4.5代FPD(平板显示器)线产品。

  “前两年液晶面板行业整体亏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供过于求。去年下半年旺季我们看到,供求已经基本平衡。华星应该可以在相对健康、正常的经营环境中持续一段时间。”李东生说。

  他同时透露,目前华星光电内部销售占比不到50%,外部客户中五大彩电厂商都买过华星光电的产品,三星也成为了其重要客户。

  Display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表示,华星光电在量产第一年就获得了非常好的业绩,这与2012年良好的市场环境密不可分,由于2012年以来面板价格稳定,而华星又抓住了32寸面板的市场空缺机会,因此获得了较好的出海口。

  “但是,这种行业景气在2013年上半年恐怕难以延续,由于32寸面板市场逐渐萎缩,华星光电必须寻找下一步的发展出路,并充分利用国内良好的政策空间,提升自己在大尺寸面板上的竞争力,并着手布局OLED产品,这中间还有很多市场、技术方面的难题有待突破。”张兵表示。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UWB定位技术苹果三星已入局.国内厂商等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