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全球持续遇冷。曾几何时,智能手表和手环被认为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新增长市场。但是新鲜劲过去后,直到现在,智能手表仍然还只是小众消费。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智能手表全球只卖出了270万支智能手表,比2015年同期下降了51.6%。
总体来说,目前智能手表市场比较萧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它的评价从原本的高科技代表转变为鸡肋设备。
为什么智能手表会步入这个尴尬的境地呢?
功能仍然鸡肋,何时能够和智能手机有强区分?
大多数消费者都将自己购买智能手表的动机归类到尝鲜。这部分消费者有很大一个比例在买了智能手表之后,会带着后悔问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有了智能手机,还要买智能手表?
这其实就是智能手表从原本的倍受欢迎到现在的鲜有人捧场的根本原因——实用性问题。大部分的智能手表在使用功能上,相比较智能手机,并没有做出多大的功能性突破。
即使是智能手表中占据最大市场规模的Apple Watch,它的主要功能除了传统的查看时间之外,集中在信息通知查看,健康数据跟踪分享,手机App部分功能体验,比如在中国区,可以体验到微信、微博、支付宝、美拍、携程等应用的部分功能。
其他一些品牌的智能手表,功能来来回回,版本不断更新,也主要是集中在外观、手表材料上的变化,到现在也并没有什么相较于智能手机来说,独立的大的功能改观。
而智能手表目前这些功能对于用户来说,其实都不是在手表使用场景下的必要需求,总结起来 ,就是大家说的鸡肋。
拿信息通知查看来说,大部分的人们真的需求一个“电子狗”,随时随地能够可以查看信息,跟进最新消息吗?
在工作时间要面对大量信息轰炸的情况下,智能手表的这个功能的存在,更多的其实是给它的用户带来压力和社交焦虑,再来看健康数据。心跳、步数、运动数据,在人人都智能手机不离身的情况下,其实通过手机就可以了解了。
为什么一定需要一个智能手表来记录呢?而可以在手表上体验手机app部分功能就更加鸡肋了。
受限于手表的操作尺寸和内存,app需要被大量阉割掉大部分的功能,可以使用的功能寥寥,体验也并不好,有这时间还不如在智能手表上使用。
智能手表提供的这些功能是否真的是消费者的刚需?是否能够独立区别于智能手机?从大多数消费者的反馈来看就知道了——并不是小数量的智能手表在被购买之后,最后的结局是被闲置在角落。
甚至有消费者认为购买智能手表,就是“花钱买罪受”,在购买之前满怀期待,买回来之后体验了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甚至一些功能仍然需要配合智能手机来使用。
现实的使用体验远远低于期待值的情况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在近两年没有太大的提升了。
续航能力差,难解决
除了功能之外,智能手表另外一个备受诟病的问题就是它的续航能力。
和机械表只需要日常生活手摆动产生的能量就可以维持永远运转而不需要额外提供储能补充相比,智能手表目前虽然有不少厂商能够做到电池可以支撑上月的续航。
对于用户来说,其实还隐约有些担心,谁知道什么时候,智能手表就突然没电了。
要命的是,智能手表一旦没电,还真的不如一块机械表。
而智能手表为了要区别于普通手表,添加了越来越多智能协同交互功能,处理器对于数据计算调用的需求就越大,耗电量也越来越大。
受限于手表大小和重量,电池容量有限,也就造成即使目前电池续航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是能够支撑的时间仍然有限。
在智能手表电池续航技术没有大的突破性创新之前,续航能力将是制约智能手表发展的主要阻碍之一。
高端市场消费者认可度低,传统手表更受亲睐
智能手表的售价,大部分都是走中高端路线,数额并不低。面向的消费者其实主要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中高端用户。而这部分用户中,相对于主要注重功能需求满足为主的智能手表,其实更注重商品的价值体现。而精密制造更具价值体现的机械表比起智能手表,显然前者的逼格认可度更高一些。
从目前的消费趋势来看,价格其实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已经不再成为左右其选择的主要因素。
尼尔森数据显示,45%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奢侈品是因为其更可靠的质量和品质。这其实也显示了越来越多的高消费能力用户,对于商品价值的看重。
同时,消费者也开始重视产品带来的自我认同感,特别是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自我认同和个性变得格外重要。逼格经济时代,相比较因为技术及工艺受限在外观和功能上,都还不具备突破性的智能手表来说,具有更多选择的传统手表更受亲睐。
不管是外观、硬件、续航还是实用性,智能手表目前都还没有一款能够惊艳到消费者,仍然需要继续提升,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笔者曾经认为智能手表有很大的可能成为现象级的入口,但如果智能手表仍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未来随着智能手机材质、形态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代表,它的命运也逃不过被市场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