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在航天、清洁、酒店服务业、智能家居等领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出现在医院和诊所,从事医疗行业的工作。


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在上周三发布声明称:由本校机器人实验室开发的自动采血机器人在首次人类临床实验中表现出色,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要比专业医学人员更好。


此台采血机器人运用超声波图像寻找静脉,并且此机器人还具备血液分析仪的功能,能够更快速的完成采血和验血的工作。

 


该试验结果发表在《Technology》杂志上,结果显示该机器人设备在 31 名实验对象中总体成功率为 87%。对于 25 名无可见静脉的患者实验中,成功率是 97%。而医护人员在无可见静脉的患者中的成功率为 73%,在无明显静脉的患者中为 60%,在消瘦的患者中为 40%。


罗格斯大学新布朗斯维克工学院博士 Josh Leipheimer 表示:本次人类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采血机器人的出现可以让医生和护士腾出更多的时间,从而提高单个医护人员的单位治疗量。未来,该设备还可以用于其他基础医疗服务,例如静脉导管和人体透析。

 

该系统主体是一个通过超声波图像来抽静脉血的机器人,还有由血液样本传输模块及一台基于离心机的血液分析仪构成的全集成分析设备,可用于病床抽血,在救护车、急诊室、诊所、医生办公室和医院都可以用。

 

静脉穿刺是全球嘴常见的诊疗手段,广泛用于静脉采血或静脉注射疗法,全美每天要进行 14 亿次静脉穿刺。但据统计,在静脉不可见患者中,静脉穿刺失败率达到 27%,摸不到静脉的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率则有 40%,而对于过于消瘦的病人,静脉穿刺失败率高达 60%。

 

反复输注静脉输液失败增加了静脉炎,血栓形成和感染的可能性,并且可能需要针对体内或动脉中的大静脉进行手术 - 成本和风险更高。结果,静脉穿刺是导致患者和临床医生受伤的主要原因。此外,据估计,在美国,很难进入静脉会增加一个小时的手术时间,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并且每年花费超过 40 亿美元。

 

反复静脉穿刺失败让患者增加了被感染的可能,并有可能患上静脉炎或血栓症,也许不得不选择大静脉甚至动脉来采血,这样的处理风险和成本都增加很多。静脉穿刺是在医疗过程中导致病人和医护人员受伤的主要原因,对于不易进行静脉穿刺的病人,其进行静脉穿刺的诊疗时间可能会被延长一个小时,或者更换经验更丰富的医护人员,据统计,美国每年因静脉穿刺失败造成的损失高达 40 亿美元。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者之一,罗格斯大学生物工程系雅茂思(Yarmush)实验室的博士生乔什·雷非墨(Josh Leipheimer)说:“该设备抽血快速、安全、可靠,可以大大减轻医护人员负担,减少静脉不易见患者对多次穿刺尝试的抱怨。”

 

将来,该设备可用于静脉导管插入,中心静脉通路,透析和放置动脉管线等程序。下一步包括完善设备,以提高静脉难以进入的患者的成功率。这项研究的数据将用于增强机器人中的人工智能以改善其性能。

 

将来,这项技术还可能在静脉导管插入、中心静脉导管、透析和动脉导管置管术等应用中发挥作用。研究人员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提高设备对静脉不易见患者进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研究人员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这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