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知识:
Linux支持多种平台架构。在其源码的arch目录下,已经将各种支持的平台架构的源码分门别类。为了配置方便,在各种平台架构的目录下,一般都配有一个名为configs的目录。其中,放置着许多已经初步配置好的defconfig文件。通过这些defconfig文件,加快了我们配置内核的速度。
比如我所用的是一个arm架构的s3c2440板,那我就可以从arch/arm/configs/中找到s3c2410_defconfig,这是目前最匹配2440的一个默认配置文件了。使用:
$ make s3c2410_defconfig |
或
$ cp arch/arm/configs/s3c2410_defconfig ./.config |
执行上述命令后,将会在源码目录下生成相应的.config配置文件。通过
$ make menuconfig |
或
$ make xconfig |
可以进一步配置内核。最后执行
$ make zImage |
生成我们所需的烧录文件
内核编译基本命令:
make mrproper --- 清理全部文件,包括.config和一些备份文件
make clean --- 清理生成文件,但会保留.config和一些模块文件。
make defconfig --- 生成包含全部默认选项的.config文件。这里用make s3c2410_defconfig替代
make oldconfig --- 在旧的.config基础上生成新的.config。如果只想在原来内核配置的基础上修改一些小地方,会省去不少麻烦
make config --- 基于文本的最为传统的配置界面,不推荐使用
make menuconfig --- 基于文本选单的配置界面,字符终端下推荐使用
make xconfig --- 基于图形窗口模式的配置界面,Xwindow下推荐使用
目的都是生成一个.config文件,这三个命令中,make xconfig的界面最为友好,如果你可以使用Xwindow,你就用这个好了,这个比较方便,也好设置。如果你不能使用Xwindow,那么就使用 make menuconfig好了。界面虽然比上面一个差点,总比make config的要好多了。 |
make --- 默认编译。
make bzImage --- 编译生成压缩的内核二进制文件,也会用make zImage替代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