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 > 工业自动化 > 详情

工业互联网+5G如何为企业带来实效?

发布时间:2023-05-19 发布时间:
|

  物联网硬件、联网装备和IoT操作系统,底层逻辑完全不同。这周观察到了更多有趣的信号。


  其一,中国有20%的机床企业正在亏损。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协会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机床工具行业5547家规上企业中,亏损企业1033家,亏损面为18.6%,该协会重点联系企业6月亏损企业占比为38.3%,而且1-6月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下降38.8%。


  作为代表,7月中旬,沈阳机床2019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1亿元-1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456%-5843%。7月底,沈阳机床被申请重整。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裁定受理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八家公司重整。


  其二,某公司成功实现了5G远程“一键炼钢”。

  千米之外,轻点按键,利用5G技术该公司实现了从转炉冶炼到出钢的全流程自动化。据报道,“这是一件从前钢铁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变成了现实”。


  在距离操作现场3000米的地方,随着iPad程序上的启动键被按下,某转炉正式开启“一键炼钢”模式:氧枪缓缓降下,转炉炉内的钢水开始翻滚…借助5G技术,远程的模拟画面直观实时地显示着转炉冶炼情况。


  这篇文章,我们就以这两件事情作为引子,谈谈工业互联网+5G,应该如何创造价值。

  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业互联网和5G?


  上面两个事件,你认为它们分别透露了什么信号呢?

  第一个,制造业领域中许多细分市场的情况正在变化,这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制造型企业的增长减缓,甚至开始亏损,这个信号你可能还会在机床行业之外,越来越多的看到。


  一些企业虽然预知了水温的变化,然而转型并不成功。

  2011年,沈阳机床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机床企业。在智能化方向,沈机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彼时,沈机研发的i5智能数控系统,被称为掀开工业4.0改革的先河。


  但是i5的战略规划和销售策略不合理,它让整个工厂进入了盲目扩大规模的恶性循环。这个问题,本文后面还会继续讨论。


  第二个,制造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和5G抱有期待、热情和尝试的欲望,可是你有没有发现这种“熊抱”存在什么问题?


  使用工业互联网和5G实现远程“一键炼钢”,借用一句俗话,这是一种“鸟枪打蚊子”的做法。这种应用还停留在在炫技的阶段,远没到实用的价值。


  这件事情体现出一些企业使用新技术的目的尚不明确。不妨从头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业互联网和5G?我们使用这些新技术,目的是什么?

  有价值的原因无外乎几种:帮助自己企业省钱、帮助客户增值、帮助合作伙伴赚钱并分得一杯羹。


  这几种目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它们的业务形态、商业模式和布局章法也完全不同。


  有时候认清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前进的方向并不容易。

  认清使用新技术的目的,需要从更大的系统视野来观察。跳出单条生产线和自身企业的视角,从产业链、甚至价值网络的维度俯视。


  这些目的中,并不包含“为用新技术,而用新技术”。

  如果用帮助自己企业省钱、帮助客户增值、帮助合作伙伴赚钱等作为目的,使用与之相呼应的KPI衡量“一键炼钢”,可以发现它毫无用处,只是多创造了一个5G的伪需求罢了。不能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再好的IIoT+5G技术拿在自己手里,也只是一副“对三”。


  上述两个信号其实构成了一组矛盾:外部环境让很多行业感受到了危机,企业转型的需求已经刻不容缓,但是以工业互联网和5G为代表的新技术应该怎么用,还没有形成统一认知。


  3个阶段、3种药方

  目前制造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改善利润,利润=收入-费用,要想增加盈利,要么“开源”赚钱,要么“节流”省钱。


  赚钱还是省钱?

  在上篇文章中,我曾经提到省钱是比较容易的做法,因此很多企业总是陷在省钱的思路里。如何做到赚钱、增值,才能真正发挥工业互联网和5G的价值。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在众多分析中,林雪萍提出的工业互联网3个发展阶段,我相对认同:

  阶段1:内化,打通企业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阶段2:外化,延展产品服务的价值链阶段

  阶段3:外挂,对外赋能发展新的商业模式


  内化,是指企业面向业务连通内在需求,通过IT技术打通业务流程。


  随着ERP、CRM、OA等信息系统在工业中被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孤岛。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工业场景的连接能力和数据采集量。如何打通内部数据链路,以数据驱动实现更高效的决策,日益成为企业内化最重要的过程。


  外化,由于连接能力和效率的大大提升,企业的中心从制造生产向市场转移,价值链围绕产品向用户端发展。


  外化过程通过IT、OT技术、数据交互技术等加强了企业内、外价值系统的连接,并以市场、客户为中心,资源共享、集成优化为手段,延展了产品的价值链,其中既包括企业上下游的协同与资源共享,也包括新供应链的拓展等,打造“产品服务一体化”。


  外挂,是指通过更通用化、更广泛化的技术服务,对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进程进行赋能,达到重塑商业模式的目标


  外挂需要对整个行业都适用的,更模块化标准化和通用性的技术,才能对整个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广泛的支撑,通过平台化经营,发展或改造行业的商业模式。

  内化、外化、外挂,具体到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步骤会衍生各种变异,并没有统一的做法。


  为了尽可能的提炼出一些共性,我们回归到制造的本业,暂且将各种企业分为3个大类,看看他们各自的药方:

  本业乏力型企业

  本业饱和型企业

  本业稳健型企业

  1. 本业乏力型企业,上面提到的机床工具领域就是很好的例子,机床企业面临自身增长乏力的困境。

  很多企业未雨绸缪,较早就实现了工业互联网的阶段性“内化”,正在探索“外化”之路。在“外化”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首先,卖设备和卖服务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很难兼顾。

  最典型的例子比如德国机床巨头通快Trumpf,为了实现转型,孵化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型公司AXOOM。


  通快是一家典型的设备型厂商,具有丰富的工业知识和客户基础,但AXOOM提供的IoT操作系统属于技术服务型生意。他们的商业逻辑完全不同,根本不在一个频道里交流。最终AXOOM并没有在通快的母体中存活多久,而是被卖给了深谙信息技术服务的咨询公司。


  其次,产品服务化,产品制造型销售下滑快,产品服务型销售增长慢,节奏如何把握?


  很多企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感受到了市场的凉意,大力推进从卖设备到卖服务的转型。虽然设备维护和耗材销售的收入占营业额的总体份额不大,但是这部分收入相对稳定。随着总体营业额的下滑,服务类项目的收入比例逐步提升。


  虽然产品服务型销售尚处于襁褓,加之受到“J曲线效应”的影响,初始的ROI投资回报率并不显著,但渐渐的它让整个行业的发展重心发生了转移,成套设备成为了服务销售的入口,设备制造商逐步转变为设备运营商和服务商。


  为了培养“外化”能力,这些企业开始采集产品使用数据,并且将其和公司运营数据打通,外部产品数据和内部运营数据融合分析,有助于提升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质量水平。

  最后,客户群体还是那些,怎么让旧客户为新服务买单?


  产品服务化,重点并不在挖掘新客户,而是提升旧客户的营收贡献。说服旧客户购买新服务要有充分的理由,当企业跳出以客户为中心的视角,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提供服务的时候,很多答案不言自明。


  富士康的一套逻辑相当经典,值得借鉴:

  刀具1.0:买车刀、用车刀

  刀具2.0:买材料、研究车刀、造车刀、用车刀

  刀具3.0:研究材料、用材料、造车刀、用车刀、卖车刀

  刀具4.0:研究材料、用材料、造车刀、用车刀、卖车刀、卖设备、卖智能

  通过对服务链条的延伸,机床的设计制造商及其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利用服务网络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远程运维服务,与设备应用企业一起共同创造价值。机床等设备的应用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其加工过程与工艺设计、生产调度、物流管理等的信息互通和集成优化。


  看到这里,我们再来简要复盘沈阳机床的问题。

  沈机在产品服务化的销售能力尚不具备,没有验证旧客户对于新服务购买意愿和习惯的前提下,急于推进“外化”,公司为i5智能数控系统设计了一种急功近利的销售模式。


  i5的销售并非传统方式,而是采用了租赁模式,即按照使用时间、价值或者工件进行计费。这种销售模式对i5的远程监控能力、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能力都是一次挑战。如果核算使用时间和生产价值的各项指标尚未达成市场共识,这种租赁模式很容易面临回款困难,造成巨大的坏账风险,使得公司债务雪球自然越滚越大。


  总之,本业乏力型企业,这类企业面临的困境最明显,怎么进行“外化”,如何做好“外化”是破局的良药。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大族激光深陷业绩寒冬.如何自救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