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控制 > 工业自动化 > 详情

机器人人才培养大讨论:没有人才,一切都是浮云

发布时间:2020-06-04 发布时间:
|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以“知行合一,让AI与机器人更融合”为主题,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机器人人才培养,并提供多个机器人人才培养的交流平台。5月11日,由国际机器人竞技与创客教育联盟,北京博创尚和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人才培养论坛及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所承办的机器人职业人才培养论坛火热进行,在论坛上,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聚焦机器人人才话题,为机器人人才的培养发展建言献策,出谋划策。

做一个可以变化的螺丝钉

缺乏高技术人才是机器人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正像是验证了《天下无贼》里的那句话“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人工智能·机器人人才培养论坛”作为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的科技教育论坛,围绕着“人工智能、新工科、新实训人才培养” 主题,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核心,在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背景下,重点探讨高校“新工科”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新职教”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和一线产业大军。

北京博创尚和科技有限公司CEO胡涛

论坛主席、北京博创尚和科技有限公司CEO胡涛多年来致力于机器人人才的培养,为机器人界人才问题的探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胡涛表示“本次论坛是在人工智能作为国家的科技战略、教育部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高职教育面临改革升级等背景下展开讨论的。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工大、北航及高职领域的报告嘉宾分别结合本校特点,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培养符合新技术、新产业需求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改革思路,为各大高校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从90年代末,到现在也就是短短的2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真的是产生了飞速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张玲带来了对新职教人才培养的思考,张玲进一步表示“新的技术的产生、新的业态、新的经济,所以一定会催生新产业、新的岗位,新的产业和新的岗位一定会需要新的职业教育。”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张玲

对于如何做,张玲表示“第一就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职业教育要有新的观念;第二个就是学校,如果已经思考到需要改变,或者已经意识到需要改变,就按照‘八个新定义’(培养规格、职业院校定位、专业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形式、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职业素质教育与养成的内容的重新定义)去逐步的改革与创新,并且付诸实践。”

“在创新创业的路上,最重要的是我们推出合适的人才,没有人,没有方向,那么这个创新都是空谈”,北京博创尚和科技有限公司CTO、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梁建宏作了《新工科、新实训人才培养的思考》的演讲,梁建宏表示“我们要鼓励学生做一个可以变化的螺丝钉,要在一定范围内,有适应自己不同的岗位,具备较宽阔的职业相通通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梁建宏

“怎么样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进取型的人才、创新型的人才,我总结为叫PDATRTS”梁建宏表示,“其中PDA是第一个板块,载体这个大家都比较认可,通过实训平台比赛、玩具这些都是有强烈的时间节点要求的,给他一个时间限制,吸引他的注意力。第二个最重要的跟专业相关的,我们叫做拆解。学生怎么样从现象到本质,从外观到内部,逐步建立一个完备的体系。”

独立思考,扎根创新

“给同学找指导教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找那些有奉献精神的,而且真正能为同学付出的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创新与创业实训实践中心主任王滨生在论坛上道出了哈工大在学生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方面的心得体会,并强调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创新与创业实训实践中心主任王滨生

“我认定学生就是我的客户,学生就是我的生命源泉,这是我的认定,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这点。任何一个学生走到我们面前,我就把他当成另外一个我”清华大学教授张文增在论坛上作了《创新方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演讲。

张文增表示“实际上创新是由几个组成,有几种可能性,一种是产品。另外一个是方法,在产品之外,或者产品过程之中,产生了很多技术,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产品相关,但是又不是可见的东西,我们叫方法。第三个是资源,实际上我们周围的资源有很多,你要去思考,如何利用。第四就是市场。”并将创新才能的组成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动机,第二是关于事务创新的技巧,第三是相关知识”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发展,逐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清华大学教授张文增

作为“人才魔术师”的张文增进一步强调“要关注同学,扎根于你的事业,这才是你的方向,其他的都是浮云”。

“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建设者接班人,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真正的能够引领未来,看到中国的前景。”北京大学教授刘宏在论坛上交流了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并与大家分享了北大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心得。

北京大学教授刘宏

刘宏根据北大校长林建华的演讲,与大家分享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点体会“尊重老师,爱惜人才,近者悦,远者来;尊重个人,尊重个性;思想和心灵的交流是没有国界的;要有大无畏的批判精神”。

实践探索出真知

在机器人职业人才培养论坛上,各专家学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机器人课堂不再只是了解原理,而要更多地去操作,去实践探索,真正实现机器人走进课题,走近学生的心中。

“在未来,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可能的生产方式是数字化制造,决策是人工智能,生产工具是智能机器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所所长、论坛主席邓三鹏总结了该校的宝贵经验,带来了该校在实践领域的培养方法,“从示范训练、实习实训、实验设计、科学活动这4个方面进行培养”。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所所长邓三鹏

“目前并联在工业上运用非常广泛,而现在对并联的人才还是非常急缺的,并联机器人走进高校,是一种迫切的需求。”天津大学教授梅江平表示,“并联机器人非常适合用来教学,将机器人贯彻到我们的整个课程中去讲,让学生不仅仅是学这个原理性的东西。同时可以提供多个平台(实训),让学生对该物质有更深的了解。”

天津大学教授梅江平

“我们自己在研发协作型机器人的时候,你看运动学、动力学这方面的需求为牵引,顺便把 它封装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华良提出了其独到的见解。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华良

“本科教育可以是培养成通才,但是,这种工程师教育必须是专才,适应某一个具体的岗位。”杭州指南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增龙致力于机器人工程师的培养,刘增龙进一步表示“要从几个方面来做,要有一套好的课程体系、基本知识需要高校教育去解决、具有项目经验的工程师可以一边做项目,一边带学生、教学设备应用机器人、实战实操,做真正的项目,在项目中提升。”

杭州指南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增龙

机器人人才的培养之路还有很长,需要不断探索尝试,在实践中找到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将需要更多的人才助力科技,走向智能新时代!让我们期待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的到来,期待下一次机器人人才培养的大讨论。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驱动器自动加锁保护数字内容存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