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控制 > 工业自动化 > 详情

珠三角就此抢占机器人产业高地?

发布时间:2020-06-05 发布时间:
|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的副秘书长仇禾整个4月都有点忙。“下周还要为深圳市政府组织机器人行业座谈会,汇报本地机器人企业的建议与意见。”他说,“政府层面现在非常乐意帮助机器人企业,会上还将谈论机器人租赁的可行性。”

  

自从2015年3月底广东省政府提出大规模“机器换人”计划以来,工业机器人在深圳工厂的普及程度低于预期,这让仇禾有点小小的焦虑感。

  

仇禾最近在走访深圳多家机器人企业,除了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困难问题,还要整合企业的机器人产品,因为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深圳机器人协会即将合作开办一个机器人实训基地。开设实训基地正是为了能让机器人设备更快地进入工厂。另一方面,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的连接桥梁,也亟需仇禾与他的同仁们设计一个更好的扶持模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机器换人”热潮。

  

目前的设计是,整合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拥有500亿产值的150家会员的产品与服务,与其他平台对接,实现抱团发展与提供整体解决服务。

  

根据仇禾介绍,协会的首个案例就是与深圳市钣金协会合作推行的“钣金行业机器换人3.0”项目。对于制造业用户来说,这种含有行业协会信用基础,并能得到一站式服务的模式很方便,所以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类似的扶持与对接,涌动在珠三角各个城市里,上至政府,下至协会。眼下的珠三角正在逼近铁甲时代。

  

2014年4月,广州市发布《关于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于采购或租赁本市制造工业机器人整机的,给予最高3万元/台的补助;佛山市也在2014年10月提出,“对我市采购使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品的传统制造企业,给予每台1万元的奖励。”

  

东莞市自2014年启动“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后,即由市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每年出资2亿元,计划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其中,对企业通过自筹资金、银行贷款、设备租赁等方式购买“机器换人”设备和技术,按照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事后奖励或贴息支持。

  

今年3月3日,深圳市发改委正式启动了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2015年第二批扶持计划的申报工作。政府主管部门将引入社会专业股权投资机构作为合作单位,对拟投资企业开展股权估值、入股谈判、确定入股价格等工作。

  

财政资金原则上按照与合作股权投资机构投资金额1:1的比例对项目申报单位进行资助。单个项目财政资助资金的50%作为股权投资,50%作为直接补贴。其中,财政资金股权投资金额不高于项目总投资的20%,投资金额最高为1500万元。

  

催生珠三角这股“机器换人”热潮的,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一份通知。这份《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广东全省未来三年累计将投入9430亿元,引导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

  

《通知》特别提到,未来三年将推动广东省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早在2014年的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提到,“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

  

政策利好与大势所趋,让资本们盯上了机器人产业。

  

2014年6月,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新时达)以6亿元全资收购了深圳众为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后者在国内有着较为领先的机器人控制器技术。2015年4月初,李群自动化与著名风投公司红杉资本联手并已完成了首轮融资;4月18日,主营机械运动控制的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获证监会通过。

  

可即便在市场需求和政策鼓励的双重驱动下,仇禾等身处行业协会的人士也并未对现状感到更为乐观。

  

仇禾语速平缓,思维缜密,在回答界面新闻记者问题前有些微的停顿,但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语气。他的担忧是,国产核心技术的瓶颈,外国机器人的发力进逼,中国智造升级的困境,国产机器人企业家们也许并不能从这个“风口”获得多少利益。“所以机器人这个行业需要以用户为导向,抱团发展,迅速做大做强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根据2015中国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发布的数据,中国制造业人机密度仅为35台/万人,还远低于62台/万人的国际平均水平,甚至不足日本的1/10.

  

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在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成本占比最高的是减速机,约占35%,其次是伺服电机占25%,控制器约占15%,机器人本体在总成本中占比不到25%。国内上市公司中,汇川技术、英威腾、华中数控、新时达等,业务覆盖了伺服电机产品的生产,沈阳新松、广州数控、新时达及深圳固高、众为兴都已具备相对成熟的控制器生产技术。

  

但是,对于成本最高的减速机,中国尚未出现可提供规模化且性能可靠的企业,Nabtesco、Harmonic Drive、住友等国外公司几乎垄断了国内机器人在减速机方面的零件进口。

从价格来看,汽车领域的165K弧焊机器人所需的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系统等三个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国内企业采购价分别高达8.5万元、2万元和9万元,总计为19.5万元,日本的安川电机同款机器人成品的市场售价却仅为16.8万元。

  

“减速器做不了,电机也不是自己的,控制系统实际上也达不到国外的级别。最后受益的还是外资巨头,没办法。”深圳市福士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福士科技”)总经理葛欢庆对于国内外技术上的差距颇感无奈。他告诉记者,国外机器人巨头公司有着近百年的试错和沉淀,这不是中国的企业短时间内可以赶超的。[page]

  

葛欢庆说:“举个例子,机械手的研发和生产其实很复杂,软件编写者还需要对应用领域的工艺有充分的认识,而这依靠于多年的经验积累。”

  

每年新引入机器人大约超过1万台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也是如此,新增的大约自动化生产设备大约10万套虽然以自主研发居多,但还是需要大量进口库卡、ABB、发那科等国际品牌机器人。

  

仇禾也认为,“机器人换人计划(进行的)不那么理想,主要原因还是很多核心技术并不成熟,技术和成本的博弈问题困扰着整个行业。”

  

换言之,各地政府在补贴机器人企业和工厂的生意过程中,真正获益的或许还是国外公司。

  

在3C行业覆盖最为广泛的华南地区,企业们对技术的高要求也更为明显。富士康科技集团CEO郭台铭曾经提出了“百万机器人”计划,但因为技术上的瓶颈,并没有按期实现。富士康科技集团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当年宣称的“百万机器人”更多是一种方向性的表述,目前机器人从事的仅是重复性高且对工艺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工序,如抛光、打磨、镭射、焊接等作业岗位,后期一些精密的工序仍然需要依靠员工的手工及经验完成。

  

在一些制造机器人的工厂里,其本身的产品也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

  

在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公司(下称拓斯达)一栋两层楼的厂房里,三三两两的工程师在做机器人最后出厂调试,还有几间用塑料板隔成的工作间,工程师们在做机器人的配件。像这样生产机器人的公司还需要300至400名工人。

  

“(因为)我们的生产都是非标准化机器人,如果要实现自动化生产,成本太高了。”拓斯达的销售经理刘旭涌说。

  

改造归根到底也是钱的问题。“制造业整个行业态势都不太好,所以很多企业没有这么多的资金投入到更换生产线上,一些也只是实现部分自动化。”拓斯达电商总监徐双彪这样说。

  

高速上涨的人工成本和高昂的机器人更换成本是有的工厂对更换机器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于是业内出现了“租赁”机器人的解决方案。界面新闻曾经报道过,拓斯达目前正在与租赁公司合作进行机器人出租业务。由于租赁公司的介入,机器人在交付时,租赁公司会将机器人购置全款付给机器人企业,租金则由租赁公司和承租企业自行约定,因此机器人企业并不承担回款压力。

  

按照目前的行业情况,机器人设备制造周期并不会太久,但系统集成方案商在根据生产线实际情况调整和设计的周期会很长,原因在于中国的工厂并不像欧美的生产线拥有统一的标准,几乎每家工厂的生产线都会完全不一样。葛欢庆指出,一些非标准的生产线,不是一去就能用,还需要周边的配件和整体调试,即使是通用型的设备,也还是要调试。

  

实际操作也并不那么简单。“换了生产线之后,我们都不懂怎么操作,有些人还需要一年左右才完全学会。”一位已经更换生产线的工厂员工抱怨,机器人也给他们原本的流水线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

  

不实施机器换人,似乎也不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给工厂带来极大的压力。福士科技的员工将其归纳为:“更换机器人的工厂是找死,不更换就是等死。”

  

2015年5月1日起,广东省又将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19%。并且社保政策不断调整,用工成本随之上涨,导致制造业企业利润下滑。1990年代大量涌入大陆的台资鞋业,部分因成本考虑,已将鞋厂迁移到用工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

  

留下来的鞋企都在往自动化生产设备上发展。3月18日,“2015东莞鞋业科技自动化设备及新材料展”上,40多家企业集中展示了制鞋自动化设备及新材料。东莞市鸿正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展出最新一代鞋机产品,其负责人谢君告诉媒体,一条产量为1000双每天的制鞋生产线,使用自动化设备,大概需要12台鞋机,工人数量则可以从40人减少到20-25人,差不多节省一半人力。

  

乐观情绪更多地体现在地方政府给出的数据中。4月9日,央视外语频道24人的采访团抵达东莞了解该市实施“机器换人”行动及成效。东莞市经信局在座谈会上介绍,从2014年9月份申报至今,东莞推动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达到505个,投资金额达42亿元。数据统计,这505个“机器换人”应用项目,可减少企业用工30400人。按照普工7万/年的劳动力成本计算,一年至少节省劳动力成本21亿元。

  

“机器换人”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据行业贸易集团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RIA)统计,从2010年起,北美机器人销量以平均每年26%的速度增长。同时,美国失业率在这段期间内大幅下降。

  

“机器换人”实施之后,工业机器人多数通过电脑操控,或将吸引大量高校毕业生,改变珠三角“农民工招不来,大学生不想去”的用工荒现状。

  

“举个例子,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工厂进行组装发货,但是进入京东、当当,坐在办公室里操作电脑完成顾客的订单,就是典型的白领,这是大学生们非常愿意做的。”一位人力资源方面的从业人士这样认为。

  

目前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代替的大多是重复性、危险性、劳动强度大的岗位上的工人,富士康方面认为,引入机器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全取代员工,而是进一步解放员工,将他们从枯燥重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提升自身技能。

  

仇禾也赞成这样的看法,“人本来就不应该去做这样的工作,人就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这或许代表了大多数人对铁甲时代的设想。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基于RTDS的超高压线路保护装置的试验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