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控制 > 工业自动化 > 详情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牵手2009《财富》头脑风暴技术会议

发布时间:2020-05-29 发布时间:
|
      全球最大的科技专业人员协会——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成为了《财富》杂志2009年头脑风暴技术会议的活动合作伙伴。作为活动的合作伙伴,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与《财富》杂志紧密合作,对影响未来的智能电网、太空探索等科技创新提出深刻的见解。

     《财富》杂志头脑风暴技术会议会聚了美国最顶尖的首席执行官、政治领袖、企业家和科技先锋,进行为期三日的讨论。今年的头脑风暴技术会议以“全球危机,全球机遇”作为主题,将集中探讨经济危机中技术公司、内容提供商及其他机构如何能茁壮成长,开启一个全球经济复苏的新时代。《财富》杂志的编辑和撰稿人对美国国内商界和科技界的领军人物进行了采访,并主持分组讨论会。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会员积极参与到会议的一部分议程当中。其中,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Saifur Rahman先生主持了题为“智能电网:使之变为现实”的分组讨论会。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2007年主席、普渡大学工程学院院长Leah Jamieson女士和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通用电气输配电业务总部全球战略总经理John McDonald先生也出席了会议并参与讨论。与会专家在会议上对电力和能源行业下一步为全球智能电网可行性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热议,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包括:

  • 要实现智能电网,我们需要智慧的公民、一个智慧的地球和聪明的法规。

         智能电网系统始于发电站而终于用户,它涉及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通信”。统一的行业标准能让大家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我们需要具有成本效益的技术、同一的技术标准、技术互通性和对终端用户的激励措施,才能实现智能电网。

         “无论是国内或国际间的合作对于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2007年主席、普渡大学工程学院院长Leah Jamieson女士评价道。“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拥有丰富的资源来推动业界的对话和沟通,让学术界的精英、政府官员和私营企业共同制定技术标准、推动技术创新,以改善人类的生活。”

  • 智能电网系统需要整合信息和电力行业的基础设施

         成功实现智能电网的其中一个挑战是让电力系统和信息技术系统协同合作。有价值的数据的获取将对电力使用的管理和效率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信息和电力行业基础设施的整合是极为重要的,供电系统有必要成立智能电网指导委员会来进行整体的筹划。

         “智能电网对于地球能源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高于能源独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环保汽车的推广。”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通用电气输配电业务总部全球战略总经理John McDonald先生说,“智能电网能为新技术,例如风电场、太阳能发电和电动车在电力网络中的应用提供一个中央平台。”

  • 用户需要真正理解智能电网所带来的益处

         为了让用户主动地利用智能电网,我们必须如何利用技术带来的益处和调节他们的电力使用。用户需要学习所有关于智能电网的一切,例如能源使用情况、对环境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理解如何监测和控制能源使用情况,使他们能从更有效的能源使用中获得最大的实惠。

         智能电网能防止和解决例如局部停电和大停电的问题。供电系统将在能源使用上升的时候,马上准确获取相关信息,并立即做出处理。这能帮助供电系统更积极地解决问题,减少用户投诉。

         除此以外,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会员还参与了其他分组讨论,其中有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Spectrum》杂志的主编 Susan Hassler女士主持的 “技术的加速力”的小组讨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Charles Elachi先生在 “太空:长久而繁荣地生活”的会议上讨论宇宙大爆炸的未来;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前任主席Leah Jamieson女士和执行总监Jim Prendergast先生获选参加唯一的一场《财富》资讯科技四十强圆桌会议。

        “能在这次战略活动中跟《财富》杂志携手合作,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深感自豪。” 执行总监Jim Prendergast先生说:“《财富》杂志头脑风暴技术会议是一个绝佳的平台,它使科技领袖们会聚一堂,协力造福人类——这正是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核心价值之一。参与到这个活动中的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会员和企业世界的领袖们,不仅是能够为未来提供战略和远见的人,也是能使之变为现实的人。”

  •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机器人行业十大前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