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嵌入式 > 技术百科 > 详情

单片机按键扩展

发布时间:2020-06-22 发布时间:
|
单片机在各种领域运用相当广泛,而作为人机交流的按键设计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法,有着不同的优缺点。而又由于单片机I/O资源有限,如何用最少的I/O口扩展更多的按键是我所研究的问题。接下来我给大家展示几种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按键扩展方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单片机电路设计中灵活运用。

 

1)、第一种是最为常见的,也就是一个I/O口对应一个按钮开关。
 

这种方案是一对一的,一个I/O口对应一个按键。这里P00到P04,都外接了一个上拉电阻,在没有开关按下的时候,是高电平,一旦有按键按下,就被拉成低电平。这种方案优点是电路简单可靠,程序设计也很简单。缺点是占用I/O资源多。如果单片机资源够多,不紧缺,推荐使用这种方案。

2)、第二种方案也比较常见,但是比第一种的资源利用率要高,硬件电路也不复杂。


这是一种矩阵式键盘,用8个I/O控制了16个按钮开关,优点显而易见。当然这种电路的程序设计相对也还是很简单的。由P00到P03循环输出低电平,然后检测P04到P07的状态。比方说这里P00到P03口输出1000,然后检测P04到P07,如果P04为1则说明按下的键为s1,如果P05为1则说明按下的是s2等等。为了电路的可靠,也可以和第一种方案一样加上上拉电阻。

3)、第三种是我自己搞的一种方案,可以使用4个I/O控制8个按键,电路多了一些二极管,稍微复杂了一点。



这个电路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也是和上面的方案一样,程序需要采用轮训的方法。比方说,先置P00到P03都为低电平,然后把P00置为高电平,接着查询P02和P03的状态,如果P02为高则说明按下的是s5,若P03为高则说明按下的是s6,然后再让P00为低,P01为高,同样检测P02和P03的状态。接下来分别让P02和P03为高,其他为低,分别检测P00和P01的状态,然后再做判断。这种方案的程序其实也不难。

4)这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感觉设计的非常巧妙,同样它也用到了二极管,不过比我的上一种方案的I/O利用率更高,他用4个I/O口控制了12个按键。我相信你了解了之后也会惊奇的。

    首先好好品味一下这个方案吧,想想怎么来识别按键呢!

首先,我们让P00到P03全输出高电平。如果这个时候从P00到P03的任意一个端口检测到低电平,很容易知道是按下了那个键,肯定是s13到s16的其中一个。如果没有检测到信号,就进行下一次的检测,让P01到P03为高电平,P00为低电平,然后检测P01到P03的状态。如果P01为低,则按下的是s1,;P02为低,则按下的是s2;P03为低,则按下的是s3。[page]

然后再让P00,P02,P03为高电平,P01为低电平。同理用上面的方法可以检测出按下的那个按键。(部分程序源代码会在后面贴出来,阅读代码可以更好理解电路)

5)、接下来这种方案则更为强大。不过需要用到一个A/D转换器(有的单片机集成有A/D转换器,则更为方便)。如果A/D转化器的分辨率为n位,理论上是可以扩展2^n(2的n次方)个按键。


    这是一种接AD转化器的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并联式;第二种是串联式。在功能上也有些不同。第一种的话各个电阻值各不相同,当按下不同按键时,进入AD的模拟量是不一样的,通过AD转换,就可以得到按下的是哪个按键。方式一还可以同时识别多个按键,即可以设置组合键,只要电阻取得合适。
方式二各个电阻可以取一样的,方便计算,但是不能有组合按键。因为当按下上面的按键后,下面所有按键都会被短路。(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接地,这里没有画出) 。前面说理论上可以扩展2^n个按键,这只是理论,因为这里电阻的精度有限,所以实际是不可能的,两个模拟量之间要有足够大的差值,程序才可能准确的分辨。

上面就是我介绍的五种按键扩展方案,后面几种比较另类,不过也有他们的优点。以上电路我都仿真过,可以实现。

附方案4键盘扫描源代码:

sbit line_1=P0.1;

sbit line_2=P0.2;

sbit line_3=P0.3;

sbit line_4=P0.4

char key=0;  

void key_scan()
{
    line_1=line_2=line_3=line_4=1;
        if(~(line_1&&line_2&&line_3&&line_4))
     {
        if(line_1==0) {key=13;return;}
        if(line_2==0) {key=14; return;}
        if(line_3==0) {key=15;return;}
        if(line_4==0) {key=16; return;}
     }
      
    line_2=line_3=line_4=1;
    line_1=0;
        if(~(line_2&&line_3&&line_4))
     
            delay();
            if(line_2==0) {key=1;return;}
            if(line_3==0) {key=2;return;}
            if(line_4==0) {key=3;return;}
     }
    line_1=line_3=line_4=1;
    line_2=0;
        if(~(line_1&&line_3&&line_4))
     
            delay();
            if(line_3==0) {key=5;return;}
            if(line_4==0) {key=6;return;}
     }
    line_1=line_2=line_4=1;
    line_3=0;
        if(~(line_2&&line_1&&line_4))
     
            delay();
            if(line_4==0) {key=9;return;}
     }
    line_4=0;
    line_1=line_2=line_3=1;
        if(~(line_2&&line_3&&line_1))
     
            delay();
            if(line_1==0) {key=10;return;}
            if(line_2==0) {key=11;return;}
            if(line_3==0) {key=12;return;}
     }
    line_3=0;
    line_1=line_2=line_4=1;
        if(~(line_2&&line_3&&line_4))
     
            delay();
            if(line_1==0) {key=7;return; }
            if(line_2==0) {key=8;return; }
     }
    line_2=0;
    line_1=line_3=line_4=1;
        if(~(line_2&&line_3&&line_4))
     
            delay();
            if(line_1==0) {key=4;return; }
     }
    return;
}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RFID的电子关锁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