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嵌入式 > 技术百科 > 详情

如何应对芯片的后价格战时代

发布时间:2020-06-22 发布时间:
|

供过于求”、“利用率不足”、“增量不增利”等行业乱象之下,正孕育着新一轮的市场变革。

  国内企业希望能够用1~2年的时间,让现在的LED芯片发光效率再提高30%~50%,发光亮度达到200lm以上。

  国产LED芯片渗透率提高

  国内芯片厂商在市场上凭借较高的性价比一步步提升了封装厂对国产芯片的接受度。

  从2009年起,受国内各地方政府政策强劲支持以及巨大的显示、背光和照明市场的推动,中国LED外延芯片行业飞速发展。主要生产设备MOCVD机台的数量迅猛增长,从2009年的130台一跃增长至2012年年底的917台。

  2013年,由于照明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LED产业上、中、下游产能发挥,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自2011年下半年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行业开始回暖。上游外延芯片领域产能利用率也由2012年的不足三成提高到了目前的平均接近六成。市场方面,由于未来几年背光市场逐渐趋于饱和,需求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下一个接棒的市场增长点将会来自照明市场。自2011年开始,国内照明市场开始逐渐起量,而到2013年,照明市场需求开始大幅增长。预计未来几年,照明市场将成为上游外延芯片厂商受益最大的细分市场。

  在照明市场可期的大环境下,国内芯片厂商也通过不断引进技术、人才以及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使芯片制造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并在市场上凭借较高的性价比一步步提升了封装厂对国产芯片的接受度,从中攫取到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比如说在室内照明和商业照明领域,国产芯片的替代速度就非常快。近期有国内封装大厂负责人称:“这两年,很多大公司没有指定用谁的芯片,只要是芯片质量好,都可以接受。我记得三四年前,80%的芯片都采购中国台湾的或者是洋品牌,现在采购芯片,90%都开始采购中国大陆芯片。”甚至出现了客户主动要求采用大陆某品牌芯片的情形。

  “增量不增利”之怪现象

  今年设备市场需求增长稳定,但由于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设备整体销售额无明显增加。

  受益于全球经济整体复苏以及终端照明市场的拉动,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LED产业整体经营状况较去年同期明显改观。但由于受下游应用市场价格下滑大趋势和行业竞争加剧现状的影响,上游芯片厂商反而陷入毛利率下滑——“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困境。分析个中原因,上游芯片价格“跌跌不休”主要是由于前几年过度投资引发产能急剧扩张,而市场又一时无法完全消化引起的。供过于求所最终导致的高库存是造成芯片大幅跌价的根本原因。鉴于市场价格压力,厂商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抛售此前以高成本产出的芯片,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毛利率水平,最终导致“增收不增利”。不仅是上游的芯片段,微利甚至是无利现象亦在下游照明以及更上游的设备业蔓延。以北方微电子公司为例,虽然整体上设备市场需求增长稳定,公司设备销售量增长较快,但由于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设备整体销售额与上年同期相当。

  “供过于求”、“利用率不足”、“增量不增利”等行业乱象之下,正孕育着新一轮的市场变革。今年以来,业内频频出现扩产、并购甚至倒闭的事件,上游芯片行业开始呈现收拢集中的态势,未来中国的LED局面将由“十国混战”变为“三国鼎立”。产业整合的结果是行业资源越来越向优势企业集中,在LED上游外延芯片领域,未来将会形成以几家龙头企业为首的市场格局。目前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但长远来看,企业以“价格战”获取市场只是短期行为。近期企业间整合并购事件频出的现象,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需要淘汰落后产能、落后技术和落后管理的必经过程。

  整合期过后是立体竞争

  未来客户需求将不再是原先平面的、单一的,而将演变为多维的、立体的需求。

  从各大媒体近期发布的2013年LED上游上市公司第三季报来看,主流芯片厂商处境已较去年同期有较大改善,芯片价格降幅也已收窄,部分企业芯片售价还可以达到与上季度持平的水平。有国内知名芯片企业负责人认为,接下来芯片价格既不会上涨也不会有太多下降。芯片产业马上就要进入一个产品性能比拼的时代。

  业内的企业家不乏“价格战”后是“技术战”的论断,他们认为,现在的LED芯片,还远远没有达到理论的发光效果。在中国很多企业,包括外企,都在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技术研发工作。国内企业希望能够用1~2年的时间,让现在的LED芯片发光效率再提高30%~50%,发光亮度达到200lm以上。他们同样也认为,技术战是真正拼企业实力的时候,因为研发需要大量投入。在这个阶段,很多企业如果跟不上,就只能是寄希望于下游其他替代产品的产生来刺激需求。

  事实上,经过几年来市场的跌宕起伏,产业链各环节最终沉淀下来的企业也会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这种态度对照明市场尤为宝贵,毕竟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性能可靠的产品才能最终赢得客户。再追溯到产业链的上游,虽然降价对于客户的吸引力效果仍然直接,但降价已不再是让下游客户买单的唯一理由了。除了价格,性能及可靠性甚至品牌等都是客户考量的重要因素。不难看出,未来客户需求将不再是原先平面的、单一的,而将演变为多维的、立体的需求。作为企业自身来讲,寻找最大让利和最好服务两者兼具的平衡点才是最能打动客户的方法。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国产LED芯片后价格战时代的市场,正缓缓转身,迎面而来。

  技术升级需提前布局

  一代器件即会要求一代工艺、一代设备,设备企业要以领先一步的工艺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长远价值。

  在半导体装备领域,造成国产设备占有率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芯片制造技术达不到世界领先,所以设备选型也以国外成熟工艺和设备为主。但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LED产业,经历第一阶段的“无序竞争”后,步入整合优化阶段,会有更多的资源和潜力来实现技术创新。

  为顺应这一行业发展形势,北方微电子公司提前研发了下一代设备并与客户进行合作验证。比如目前正在研发的一个项目是采用先进的Sputter技术制备优质的AlN缓冲层——即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一层AlN薄膜作为缓冲层。增加AlN缓冲层不仅可以更好地与蓝宝石进行晶格匹配,更可有效减少下一步外延生长时间、降低原材料消耗,最终达到提高产能并降低成本的目的。除此之外,AlN的导热性也远好于蓝宝石,可有效改善LED芯片的散热性,从而提升LED器件性能的可靠性。如果设备硬件设计合理,可有效解决AlN缓冲层沉积均匀性和重复性的问题,但要实现与后道工艺的匹配,则需要与外延芯片厂商进行合作工艺开发。目前国内已经有数家主流的外延芯片厂商积极与北方微电子配合进行AlN缓冲层配套工艺的开发,并以此作为未来差异化竞争的技术储备之一。

  LED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对上、中游的外延芯片制造和封装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代器件即会要求一代工艺、一代设备,设备企业不仅要满足客户需求,更要超越客户需求,以领先一步的工艺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技术更先进和成本更低的长远价值。未来5年设备企业的目标应该是成为引领国际LED产业技术升级的装备和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

  相关阅读:四大趋势引领LED显示屏进入“小时代”

  随着我国微电子组装技术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高密度室内LED显示屏的像素中心距不断取得突破,室内LED显示屏像素中心距已迈入1.Xmm时代。在室外应用方面,表贴LED封装技术的改进以及室外模块防护水平的提高打破了室外全彩屏像素中心距10mm的桎梏,像素中心距的极限值正在不断地被刷新,5.Xmm像素中心距的室外全彩色大屏幕已在市场得到应用。伴随着LED显示屏进入“小时代”的同时,产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图为利亚德公司承建的连云港港口集团指挥调度大厅LED显示屏项目

  趋势一 小间距LED显示屏将成为室内外市场应用的主流

  小间距LED显示屏是指点间距在P2.5以下的LED显示屏,其采用像素级的点控技术,实现对显示屏像素单位的亮度、色彩的还原性和统一性的状态管控。2010年以来,常规LED显示屏竞争尤为激烈,价格战几乎侵占了企业的基本利润。随之,各种新兴领域市场发展迅速,户外传媒、广告业、户外表贴、异型屏等市场表现亮眼,其中高密度小间距LED显示屏成为最受业内关注的产品。

  目前看来,小间距LED显示屏的利润相对丰厚,在监控、指挥、调度、会议等高端领域也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前景较好。

  趋势二 如何将电流密度做小是LED显示屏成败的关键

  在照明领域,为了获得高亮度照明产品,终端应用厂商一般选择使用“大电流密度芯片”。然而在LED显示应用进入“小间距时代”以后,合适的LED电流密度大小却恰恰相反。这主要因为在显示屏应用方面,产品的好坏并不是比谁的屏做得更“亮”,而是谁的屏做得更“暗”,“暗”到在昏暗环境下不会对人眼造成刺激性伤害。

  而这一要求则对LED器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当电流密度小到0.3~0.4安培时,如何处理好半导体器件导通与漏电流的关系,是一项棘手的难题。

  趋势三 小电流技术的应用给器件封装水平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随着小电流芯片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解决反向漏电流问题将成为显示屏产品成败的关键。而小间距显示屏的维修异常困难,这就给芯片的电流控制、抗静电能力等可靠性参数提出了更高要求。器件的可靠性又与封装技术息息相关,所以这就对器件的封装水平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陆市场对QFN小间距封装的需求约为每月几百kk,未来很有可能超过1000kk,但是大陆企业的相关产能却近乎为零。长远看来,QFN技术将逐渐取代PLCC技术成为未来LED封装的主流趋势,因此封装企业不妨理性地进入该领域。

  趋势四 LED显示屏真正的市场在于取代单台投影产品

  从产业发展的现状看来,寄希望于LED显示屏(尤其是小间距显示屏)进入家用市场并以上百倍的增长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不现实的。

  与液晶显示屏相比,LED显示屏的绝对优势在于其所具有的一流节能效果。然而,在用户体验方面及价格成本方面,LED显示屏并无绝对优势。

  不过,相比较目前市面存在的单台投影产品,LED显示屏则在色彩、能耗以及清晰度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因此,取代单台投影产品将是未来LED显示屏市场成长的关键切入点。

  微观点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关积珍:在LED显示屏市场应用的创新方面,创意市场、小点间距产品市场、广告传媒市场成为主流;在专业化服务创新方面,控制板卡、专业化工程服务成为亮点;在营销模式创新方面,涌现出外向型营销、终端营销、渠道营销、OEM营销等多种模式。

  @利亚德董事长李军:中国有一两千家LED生产企业,产能严重过剩,打价格战只会让毛利率不断下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只是做代工,那命脉永远掌握在别人人手里。长远来看,我们必须有自主品牌,才能创造超高的效益并持久发展。

  @硅芯电子董事长李红化:在室内市场,小间距LED显示产品对传统的电视墙、背投产品的替代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密度的不断提高,LED显示屏的市场也越来越宽。目前来看,在电视台、高端会议室、高端消费品、模拟仿真等场所,小间距产品已经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MOCVD设备国产道路曲折

  过去的6~7年中,中国用于进口MOCVD设备的经费约合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各地方政府补贴经费高达70亿元左右。

  完整的MOCVD设备进口免税,而国产MOCVD制造过程中需要进口的一部分关键零部件需缴纳关税,使得现阶段国产设备处于劣势。

  对于很多像LED、PV、电动汽车、通讯(包括无线通讯和光纤通讯)等高科技领域来说,MOCVD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设备,因为很多相关系统中所用到的器件和芯片都出自于MOCVD所生长和制作出的外延片。可是多年来,国内的MOCVD一直靠进口,国外设备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这种现状急需改变。

  巨头垄断市场

  国产设备处境艰难

  过去6~7年中,中国用于进口MOCVD设备的经费约15亿美元,其中各地方政府补贴经费高达70亿元左右。

  当前,美国的VEECO和德国的Aixtron公司垄断了全球近95%的市场。在过去的6~7年中,中国用于进口MOCVD设备的经费大约15亿美元,约合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各地方政府补贴经费高达70亿元左右。为了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花费巨资购买所需要的关键设备本来无需质疑,可惜的是,我们花了这么多的钱,最后还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设备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当已有的设备和技术落后了,不再有竞争优势了,甚至被淘汰了,或是我们需要更多设备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继续花费巨资向外国公司购买新的设备。当我们需要做些改进或者要加入自己的技术和想法时,原厂“敲诈勒索”要求付出高额的费用才配合我们做些有限的变动和修改,通常他们所要的费用是我们一般国内公司所无法承受的,最后结果是不了了之,保持原貌。所以说,这么多年来,中国应该是他们最大的客户,或者是一流的客户,但是得到的却是三流的待遇。在这种境况下,中国MOCVD的用户很难开发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因为真正重要的工艺技术一定是与设备捆绑在一起的。国家主管部门看到了MOCVD的重要性,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MOCVD设备的国产化。

  2013年,国内在MOCVD设备国产化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并且在市场推广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光达光电、中微半导体、中晟等公司所研制的MOCVD设备先后得到了各自用户的认可和验证,并得到了很多正面的评价,一扫过去的阴霾。大家从大量的实验结果中看到了MOCVD设备国产化的希望。正是这些公司最近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将多年来人们对于MOCVD是否能够国产化的疑云驱散,使得MOCVD国产化逐步成为现实。从技术的角度,在初期,国产的MOCVD主要是在现有的成熟的平台上进行尝试和开发,有的采用高速旋转技术,有的以喷淋头技术为主,还有的是采取水平层流式,或是以上3种技术中某2种技术的嫁接与组合。不论如何,事实证明,现有国产设备在基本工艺和产出的外延片芯片的性能指标上都已经达到了现有进口设备的水平。所以说,MOCVD国产化在技术开发和技术落地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当然在大批量生产、可靠性、重复性、成本降低、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一步的创新和各项指标优化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崇洋”心理

  阻碍国产设备前进

  人们对于进口设备的迷信和对于国产设备的怀疑,使得宁愿进口设备也不想去冒任何风险。

  MOCVD的国产化面临着诸多挑战,除了上面提到的技术开发和落地外,更大的挑战在于人们对于国产MOCVD的怀疑。

  先从人们对于进口设备的迷信和对于国产设备的怀疑谈起。由于各种历史和客观的原因,目前的现实是中国人普遍迷信和喜爱进口商品。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更重要的是,不论是Aixtron公司还是Veeco公司,在MOCVD设备开发和生产制造方面都有近30年的历史积累,一家只有3年左右历史的中国MOCVD公司如何能够生产出可以与具有30年经验的国际公司的成熟产品竞争的MOCVD设备,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会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开始时大家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等别人试好了,成熟了再用,都想做受益者,不想参与,不想付出,国产的MOCVD怎么会有机会呢?所以,为了要大家接受和相信国产的MOCVD,MOCVD的生产厂家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去做,包括补贴给愿意试用的客户,承担所有或大部分费用。而且这样做,还不一定能够签下来订单。这样的现实使得MOCVD制造公司承受了巨大的财务和心理压力,同时也承担了许多的商业不确定性和风险。

  一免一减一缴

  让“国货”沦陷

  完整的MOCVD设备进口免税且有地方补贴,而购买国产设备需要全额支付。

  再看看产业与市场环境方面。由于2009年从扬州开始对于进口MOCVD进行高额补贴,各地纷纷效法,致使在2010年到2012年这3年期间,中国MOCVD的采购数量呈现井喷的现象。这期间中国总共进口了大约700台MOCVD设备,成为全球最大市场。Aixtron和Veeco2家公司也赚得钵满盆满。事实上,这段时间中国的LED照明产业并不需要那么多MOCVD机台。由于补贴额度巨大,加之有最低采购数量的要求,很多公司也只好盲目采购了大量的MOCVD机台,从而造成了MOCVD的产能阶段性过剩。

  2012年的下半年到2013年,中国LED照明行业也出现了类似于“三年自然灾害”的现象,产业一片萧条。中国的市场需求没有那么大,欧洲、美国、日本的经济又不景气,MOCVD的外延芯片产能远远大于实际市场应用需求,造成了中国LED行业从来没有过的低迷。最严重的时候,MOCVD的使用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设备闲置。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产MOCVD横空出世。所以,有人感叹说“中国的MOCVD设备生不逢时”。由于取消的订单和一些LED芯片厂扩产计划的改变,造成了国际那2家公司有大量存货。他们在财务账目处理完后,进行了“半价”处理,这使得MOCVD市场环境更加恶劣。而且,从关税的角度讲,目前,完整的MOCVD设备进口是免税的,而国产MOCVD制造过程中需要进口的一部分关键零部件是需要缴纳关税的。这一免一减一缴,使得现阶段国产MOCVD在成本和价格上几乎无法与进口的设备竞争。更加严重的是,原来有些地方政府对于MOCVD的补贴政策还没有执行完,按照原来计划,他们手里还有100~200台MOCVD的补贴额度没有用完,还可以使用。也就是说,按照原来的方案,如果买进口MOCVD设备可能每台能得到500万~1000万元的补贴,但是如果买国产的,可能要支付全额。这叫国产的MOCVD如何进行竞争?!

  国产MOCVD面临上述的困境,政府还没有明确的解救措施和方案。地方政府补贴也好,关税政策也好,某种意义上阻挡了MOCVD国产化。国外公司正是借助于这些政策在中国实施“倾销”,从而继续占领中国市场。我们呼吁中央和各地相关政府部门采取行动,帮助解决这些问题,避免MOCVD的国产化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只有MOCVD实现了国产化,中国的LED照明产业才会有根基,才会在国际上真正有话语权。其他光电产业及电力电子、通讯、电动汽车等行业也会从中大大受益。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教你如何选一款内外兼备的吊顶LED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