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控制 > 工业自动化 > 详情

机器换人在路上,哪个企业先来打个样

发布时间:2020-06-04 发布时间:
|
当下,“机器换人”的概念已成为工业领域当之无愧的热门。但在企业实际应用中,机器人使用的成本已成为困扰很多应用企业的棘手问题。除了机器人本身的高价成本外,在机器人编程上花费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也让很多企业在“机器换人”的大潮中抱着观望的态度。

 

当机器人普及遭遇这样的“冷应对”时,佛山市科莱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科莱公司”)早早地探索出一条适合的路径,即为企业打造一台最容易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在该公司总经理刘汝发看来,要让佛山企业争相开展“机器换人”,政府部门应重点扶持行业内机器人应用的首例企业,以优秀的样板企业带动行业内的“机器换人”。

 

诞生

负责人来自国内首家机器人公司

据公开报道,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2050台,同比增长26.2%。根据保守的统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增需求数量和更新数量合计可能达49.43万台,可能带动3000亿元零部件市场。

 

截至目前,无论佛山还是全国,机器人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机器人集成系统领域,而真正本体制造的企业较少。事实上,早在18年前,佛山就已诞生了国内第一台手把手示教机器人。而在此之前,1993年佛山就已开始了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与探索,为了能让研究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1995年佛山率先以机器人公司的名义成立了公司,这就是佛山早期的机器人生产公司—佛山市佛山机器人有限公司,而刘汝发正好是这家公司的一名员工。

 

当时,这家公司生产的喷涂机器人立即被应用到佛山建陶厂和东鹏集团。时至今日,虽然这家早期探索的机器人公司已消失在佛山人的视野里,但它的确为佛山工业生产的探索提供了借鉴意义。刘汝发告诉记者,这家公司生产的机器人有很多技术都是值得赞赏的。当时即便是国外进口的机器人,很多都是液压机器人,操作并不稳定,而佛山机器人有限公司已开始生产电力机器人,而且是完整的六轴机器人结构。

 

这家公司前后生产的机器人数量并不多,到2001年便被迫停产。刘汝发用“生不逢时”总结了这家公司的结局:“有钱的不买你的设备,没钱的买不了你的设备,当时只能当展品使用。”这次失败以后,刘汝发和很多同事都发誓不再搞机器人。但这位从1982年开始便与设备打交道的人,在日后依旧没有忍住内心对技术革新的渴望。

 

2009年春节之后,“用工荒”这个词开始在珠三角、长三角广泛流传,并逐渐成为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老板的心病。当时正在从事非标自动化设备制造的刘汝发再次看到商机,而他的客户也在这个时候向他提出了机器人需求。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PLC程序的经验设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