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制造 > 半导体生产 > 详情

海康威视:探寻全球安防龙头的成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0-06-03 发布时间:
|

    “我们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海康)内部所有的产品,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实实在在在创新的,但创新一定要和客户的需求结合起来。”


  一家公司从创立到登顶行业全球第一的位置需要多久?海康威视给出的答案是:15年。


  这家2001年创建于钱塘江畔的中国安防企业,自2007年进入全球知名的工业媒体《安全&自动化》杂志公布的全球安防50强榜单以来,每年的排位都在前移。2016年,海康威视在进入该榜单的第十个年头,终于以35.22亿美元的年收入超过霍尼韦尔、博世等全球安防巨头,一举坐上全球安防企业头把交椅。


  在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全景网走进海康威视,探究这家安防龙头的成长密码。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曾说过。


  2001年,视频监控正处于由模拟向数字转型中,面对历史机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旗下中电52所将核心业务瞄准了视频监控,在长期探索企业化运作的基础上,由彼时在中电52所已经干了15年的胡扬忠牵头,带领开发二部的28位同事以创业者的心态组建了海康威视。


  海康威视成立伊始就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引入了外部民营资本,成为国有控股企业中少有的中外合资的混合所有制案例。从呱呱坠地起就享受到了制度创新的红利的海康威视,创新的基因可以说是与生俱来。


  在十几年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海康威视一直把创新当成自己的核心战略。“因为产品要保持竞争力,你必须要创新,不创新就没有竞争力了”,胡扬忠说。


  在视频监控数字化时代,海康威视是全球第一家把H.264的算法带入产品的公司,在摄像机的时代,海康威视又是中国本土企业里面第一家做ISP算法的公司,用自身的ISP技术做出高清网络相机。


  “我们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海康)内部所有的产品,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实实在在在创新的,但创新一定要和客户的需求结合起来。”


  “客户需求”这个词,在一个多小时的专访中,胡扬忠提到了20多次。“海康威视是一个央企背景的公司,当然我们更是一个彻底市场化的公司,客户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市场在变化,客户的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供应商也在变化,别人在变化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怎么来应对这样的变化。”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海康威视的透雾技术,最早的应用是在豆制品厂,由于豆制品厂的生产线的蒸汽多导致视频看不清,对这项技术需求极为迫切。随着各行业客户需求的层出不穷,海康威视将这项技术逐步完善,也应用到其他场景,还拓展出电子透雾、光学透雾等不同的方式,做了很多延伸,满足了不同行业的需求。


  很多客户对海康威视的评价是:“效率比民企还民企!”


  在这样的战略指引下,海康威视成立第四年就把核心产品DVR(硬盘录像机)的市场份额做到了全国第一,2007年公司入围全球安防50强,2010年登陆中小板,2013年销售突破百亿元大关,2016年营收更突破300亿元,成为全球安防龙头。


  谈到超越海外强劲对手时,胡扬忠很淡定。“我觉得很自然,必然的。因为我们增长的速度比他们增长速度快很多,中国企业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更加地渴望,的确有超越他们这样的一个动力在。我们成长的速度也是比它快,也知道什么时候会超过它。”


  研发投入十一年增逾60倍


  任何的创新背后都是高额的成本付出,在高科技领域体现得尤其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10月发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关注财报的投资者不难发现,海康威视2006年的研发投入仅有3000多万元,而2016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4.3亿元,11年时间增长了60多倍。


  如此持续大手笔的投入,公司的信心来自哪里?“对市场的信心!”胡扬忠自信地说,“这个市场客户的需求在那儿,技术变化发展也很快,对海康来说,不做技术的投入,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研发投入强度”是指企业的研发投入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指标。我国2016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1%,超过欧盟15国2.08%的平均水平。海康威视去年的这一指标达到7.62%,在A股营收超过300亿元的大型企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兴通讯。


  “7%到8%,我们认为是一个合理的数。”胡扬忠表示,他进一步解释说:“(这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角度,一个技术型的公司如果说在研发的投入上低于这个数的时候,就可能存在竞争力不够的问题,就是后劲不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还是客户的需求,你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有那么多事情要去做,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要去面对,所以需要技术的、产品研发的投入。”


  多年来坚持大手笔研发投入带来的沉淀是深厚的。


  最直观的就是公司在知识产权上的爆发性增长。2010年海康威视刚上市时,只拥有65份软件著作权和20项专利,而仅去年一年,公司就新增申请专利907件,新增软件著作权124份。截止2016年底,公司累计申请专利2530件,获授专利1245件,拥有软件著作权605份。


  人才是海康最重要的财富


  一部电影有句经典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海康威视的高管们也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加了个限定语——年轻的。从2008年公司校招开始,大量的80后、90后优秀新生力量加入进来。


  在海康威视的展厅,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5月视察海康威视的照片上,身处一群年轻工程师中的习总书记满面笑容。在这次视察中,当听说公司几千研发人员的平均年龄才28岁,习总书记点赞道,“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我很欣慰。”


  两年多过去,如今海康威视的研发团队已经扩充接近1万人左右,而平均年龄还是在28岁左右。


  “对海康来说可能最重要的是人才,它是一个技术型的公司,技术能够跟上客户的需求,能跟上技术的进步,需要很多的工程师,这些产品到市场去能够被客户认可,需要我们的销售人才,能够把产品推广到市场上面去。”胡扬忠说。


  如今海康威视的员工总数已经超过2万人,公司先后推出“新人训练营”、“鹰系列—飞鹰计划、鹞鹰计划”、“孔雀翎—翎眼、翎心、翎羽”、核心人才培养机制等制度,已经构建起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帮助员工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


  “人才管理就是将心比心,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言传身教,而身教更重要。” 对于如此庞大人员队伍的管理,胡扬忠有自己的心得,“人要有梦想,要有做事情的激情,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在管理上也有包括薪酬、奖金,以及股权激励等等措施”,胡扬忠说。


  海康威视在2012年、2014年、2016年连续推出三期股权激励计划,涉及员工近5000人次,如此大规模的股权激励在整个A股市场都是不多见的。“我们在考虑的时候,更多考虑覆盖的面,向一线的骨干员工倾斜,也使我们能做的范围尽可能广一些,让更多的员工能够分享公司成长的成果。”


  公司年年增长的业绩,以及可观的利润分配,让参与股权激励的员工都有了实实在在的不菲回报,2012年首批参与的员工,如今浮盈已经超过了十倍。


  企业发展需要创新,只有在创新中才能成长,而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创新的效果。在“持续改革、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长时间构思,2015年,海康威视管理层提出了“创新跟投”的方案,突破了原有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的限制,成为市场化竞争国企改革创新的重要试点。公司和员工按6:4的股权比例共创子公司,将核心员工和技术骨干变成“创业合伙人”,共享创新业务发展带来的成果。


  胡扬忠说,“在创新跟投的制度里面,它的核心就是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就是员工跟公司一起来承担创新的风险,也能分享创新的成果,这样就把员工的命运、员工个人的财富和公司的利益、公司的成长紧密地结合起来。”


  2016年是“创新跟投”落地的第一年,海康威视将萤石网络公司转成以智能家居为核心的创新业务,成立机器人公司以工业自动化为核心的创新业务,成立汽车技术公司以汽车智能化为核心的创新业务。当年这部分创新业务的营业收入就从2015年的2亿元出头快速增长至6.5亿元,同比增幅接近两倍。


  近期京东新建成的“全球首个全流程无人仓”刷爆网络,无人仓中所用的三款智能搬运机器人的“身体”、“大脑”和“眼睛”以及读取小件包裹信息时所用的读码系统都由海康威视创新业务中的海康机器人提供和配合实施的。


  “这是海康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海康能够从安防行业拓展到其他领域去,这些新业务的培育对海康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胡扬忠说,“(这个制度)实践的时间不是太长,但是大家的积极性和期待都很高。团队也很稳定,大家能够静下心来,不太受到外面的诱惑。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那么多的创新产品,包括家用的相机、智能锁、机器视觉工业相机、AGV小车、无人机、360°全景环视、行车记录仪、存储产品,也包括有很高端的热成像的产品,也都推出来了,所以我们这一块进步非常的快。对未来创新业务的发展,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


  海外拓荒 唯快不破


  自从“9·11”事件后,全球反恐形势日益严峻,安防需求居高不下,作为一家专注安防领域的企业,是不可能忽略庞大的海外市场需求的。但当时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压力可想而知,回想起当年的“拓荒”过程,胡扬忠直言:“挑战非常大!”


  “刚开始出去的时候,你要做本土化,要招本地员工。外籍员工怎么愿意到一家中国公司去工作?海康出海过程中是非常谨慎和保守的,我们开始销售人员就背着自己的产品,刚开始走向海外的时候,要求至少回来的时候要带回订单,把路费要赚回来,不能无功而返”,他笑着说。


  “实际上我们在2003年就开始做海外的业务,到2006年的时候我们决定要做自主的品牌。毕竟是一家中国公司,中国的品牌,来海外市场拓展,拓展的时候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对我们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胡扬忠说。


  2007年,海康美国设立,这是海康威视在海外的第一家分支机构,当年海外业务收入仅有2亿多元。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为了保持竞争力,我们开发一代产品,一般是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在海外主要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发产品的速度可能两年,甚至两年半,所以他们产品的竞争力就弱了。”


  依靠产品的快速迭代和规范的行事风格,海康威视逐渐在海外站稳了脚跟。甚至有海外的员工主动的找来,要求为公司工作。


  “2011年,有个行业内的意大利人知道我们要成立分支机构,他主动找到我们,说我来给你负责,我要做得怎么样,我准备怎么做。我们认可他,就成立了这个团队。意大利公司的员工全部是意大利人,从成立到现在,成长非常好,我们在意大利市场,仅仅三年时间,差不多到2014年就成为这个市场里面最大的视频监控产品供应商。”


  经过11年高速发展,海康威视2016年全年的海外业务收入已经接近100亿元。截至2017年上半年,其海外分支机构已拓展到33个。


  胡扬忠说:“海康作为一个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我们走出海外的时候,感受到出去的企业并不是太多。如果坚持做一家技术型的公司,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面持续投入的公司,是会有比较好的回报的,而中国的土壤实际上是适合于这样的经营模式的。”


  未来已来 不忘初心


  以视频监控为主的传统安防产业在数年前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被视为是一片红海,随着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行业现在迈向智能化发展的阶段。在行业转变过程中,海康威视业绩不仅没有受到影响,每年的净利润增速都保持在25%以上,而且市场份额还稳步增长,在多个细分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海康很专注,过去这些年来只是在做视频监控,其他的,我们都没有做。”面对这样的疑问,胡扬忠回答得很坚定,“我们非常专注自己的主业,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预测这个技术变化的拐点,然后提前布局。”


  对于海康威视而言,人工智能(AI)并不是一个概念,它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海康威视在2006年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智能化的算法团队,这些算法在2008年、2009年在交通抓拍机等产品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海康威视先后推出了基于 GPU 和深度学习技术的“猎鹰”视频结构化服务器和“刀锋”车辆图片结构化服务器、基于 GPU/VPU 和深度学习技术的“深眸”系列智能摄像机、“超脑”系列 NVR、“神捕”系列智能交通产品、“脸谱”人脸分析服务器。


  “我们原来提起监控,就想到安全,现在的应用远不止安全,它从安全进入到了管理,在很多的管理上,把视频监控技术作为一个管理的手段和工具,我们自己把这个业务,以前我们称为可视化管理,现在我们叫智慧业务。”


  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可以代替以往人海战术进行视频内容检索、检测异常信息,用更高效及直接的方法让监控从事后追溯转向事中报警、事前预判。


  “我们最关注的目标是车和人,车有车牌、车型、车的颜色,车的一些其他特征,我们在提取这些特征以后,就可以做检索、布控,人也一样,人有人脸的识别,知道这是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背了什么样的包,有没有戴眼镜、头发怎么样等等这些属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从流式数据以及视频图像里提取这些特征以后,生成文本信息,就演变成我们可使用的大数据了,所以大数据业务未来在监控或者在视频中,也会得到比较好的发展。”胡扬忠描述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大数据的场景。


  “我们从建模到现在的深度学习,这个模式在不断转变,在转变的时候,有的企业顺着这个产业的发展趋势跟着走,也有的企业会衰落。企业在变的时候,也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支撑我们这个企业的发展。”


  回顾海康威视这十几年走过的路程,胡扬忠用了“幸运”这个词。“这(十几年)实际上是整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机遇期。在这个大潮中,海康是被卷起来的一朵浪花。”


  这朵浪花,在10月的市值一度突破3400亿元,超越一票主板老大哥成为深市市值第一,但胡扬忠对此看得很淡,他给这家千亿市值安防龙头未来的目标就是三个字:“活下去!”


  “市值增长不是我们关心的事情。我们关注的是产品能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技术能不能保持领先,方案有没有竞争力。”无论资本市场如何起伏,海康威视的管理层始终把立身之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希望这个公司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还活着。我相信,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有一批高科技公司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

关键字:海康威视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超表面技术能否让半导体突破性能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