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i高清技术发展,制作大屏幕影像技术
大多数品牌商家都打着1080p的旗帜对外宣传,其实这些所谓的1080p只是支持1080p信号的接收并通过计算演变在屏幕上显示,多数大屏幕平板电视都为1366768,从今年东芝推出号称第一款使用fullhd屏的液晶电视47wl66c后,我们接触到了一个fullhd的概念。
所谓fullhd,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完全显示19201080像素或者说物理分辨率达到19201080的平板电视机。要达到fullhd的概念,屏幕就必须达到19201080的物理分辨率以及至少30hz的刷新率。如果来计算一下像素数,1366768=1049088,这个时候是有 100多万的像素,而19201080=2073600,像素则达到200多万。如下图,通过对细微部分的截图来看,fullhd要清晰得多。
1366768的截图
19201080的截图
一块42英寸的屏幕面积为9251.8=4765.6平方厘米,如果是1366768的屏幕,则每平方厘米所含的像素数为220.2个,而47寸 fullhd19201080的屏幕,每平方厘米所含的像素数可达到339.6个,几乎为1366屏的1.5倍,如下图所示画面会更加的细腻。
1366768的像素分布
19201080的像素分布
“pal100hz动态映像系统(pal100hzmotionpictureimprovement)”
相比传统crt和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一个最大的劣势就是在播放运动画面时有拖尾现象,人在观看的时候会有眩晕感。针对这一问题,液晶电视的生产企业们一直都在努力缩短响应时间,在卖场选购平板电视时,我们都能看到液晶电视宣传标签上大大的响应时间毫秒数,从16ms到12ms,再从12ms到 8ms。但是无论液晶电视的响应时间缩短到多少都无法避免图像的拖尾。为什么液晶的响应时间再快也赶不上crt呢?如下图所示,crt是脉冲式显示,电子束以脉冲波击打并激活荧光粉,脉冲波达到需求点后立即回到初始值,并接到下一次命令再进行下一次动作。每一个像素都是在极短(一瞬间)的时间内做时时显示。
crt成像原理
lcd成像原理
而液晶电视是一种稳态式显示,液晶分子在开启后始终显示在某一个水平,除非关闭,否则其间并不因为画面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如以下的截图所示,虽然越来越多的液晶屏在黑白响应时间上正有所改善,但不同色度等级间的响应时间仍然较慢。
不同响应时间拖尾现象对比
在不久前的东芝媒体说明会上,东芝方面负责人表示即使灰阶响应时间达到了4ms甚至以下,运动图像的拖尾情况仍不能很好的解决。单纯考虑电视机的响应时间是不够的,无论在怎么提升灰阶响应时间,人们仍能在动态画面下看到拖尾,与crt的效果还是有差距。
通常景物引起人的视觉印象,在景物消失后还能在视网膜上保持约0.1秒的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停留。常见的例子就是直升机螺旋桨只有三四片,但旋转起来后人眼观察到的是一个圆。这就是视觉停留给我们造成的一种假象。由于液晶电视采用了稳态显示的方式,每一幅图像就好比直升机螺旋桨的每一片。东芝认为要想使影像拖尾将矿降到最低,让图像越来越如丝般流畅,所要做的就是让液晶电视机的螺旋桨旋转得更快。
为此东芝自行研发了一种“极光瞬影——100hz动态映像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在两桢图像之间通过对运动影像的精确测量和对运动轨迹的分析,在原有信号的两幅图像中创造一副图像插入进去,承接两幅原图间的空白,减少拖影。目前运用这一原理的还有一种“插黑blachinsertion”技术,即在前后两幅图像中插入一个黑屏,这也能降低拖影,但亮度和驱动力会下降。从下图的比较来看,东芝“极光瞬影——100hz动态映像系统”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拖尾现象,东芝表示“极光瞬影”pal100是专为中国市场而设计,相对其他品牌的120hz技术更适合中国用户。
使用“极光瞬影”技术后的效果,左为未使用,右为使用后的效果
“暗场背光自动调校系统(histogramblacklightcontrol)”
黑色部分或暗处图像的表现往往是液晶电视要攻坚的地方,细节表现不清晰又或者黑得不彻底,明暗对比不够是部分液晶电视的缺陷。为什么黑色总是不够深,这要从lcd屏的构造来说,背光灯管在液晶屏的背后呈水平排列,每根灯管都贯穿整个屏的左右。这样的结构导致了液晶屏的亮度很难做到局部控制,一亮都亮,在夜色的表现上不够深刻。而东芝的暗夜精灵——暗场背光自动调校系统可以对画面的每个细微部分实施自动且精确的测量,并动态控制背光的电压,在暗部细节调低背光电压,而在亮部细节处调高背光电压,从而使得即使是夜景画面在lcd电视上也能明暗分明,对比清晰。
lcd的背光灯管
黑色表现对比,上为未使用“暗夜精灵”,下为使用“暗夜精灵”直方图表现两极非常突出
以上便是对东芝三大技术的简单图解,从东芝媒体说明会上观看电视画面的实际效果来说,这三项技术确实改善了许多液晶电视固有的几个“顽疾”,但是技术加载到产品上所体现出来的价格在市场上究竟能有什么样的反响,那就只能等待实际的检验了。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