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常见的灯具中,基本上分成两派,国产的灯占据着超低价位,进口灯则成了烧包的代名词。国产的灯具质量与进口灯具间的质量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光型的精确性
国产的车灯反射碗,多数不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的形状,而是采用翻模的模式,直接从成型产品上盗版,而对于更加细节的东西,很少有厂家真正的去深入研究。对于车灯灯具来说,一个最终的光型不仅仅取决于反射碗的设计,还包括了透镜部分(车灯前部的透明玻璃或者聚酯罩)。将此二者完全进行外观仿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就谈及透镜的折射率和卤素灯 丝提供的非点状光源,光型的精准性就是很难被简单复制的。
我们知道,折射率影响光线穿过透镜的光线方向;而且透镜与反射碗之间的距离,也直接影响到了出射光线方向的精确性。后者容易被复制,但透镜的折射率取决于材料本身,这没有精密仪器的分析,很难能做到完全复制。
再者,对于我们现在常用的光源——卤素灯来说,它自身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点光源。大家知道,灯丝是有一定的长度的,绝不可能利用简单的高中物理常识来处理这种光源的折反射。如果高中物理常识直接可以直接利用的话,我们自己去买个球状的玻璃壳,切成两半后,内表面镀上反射膜,将灯装在球心的位置上,就可以当作射灯用了。
要想精确控制非点状光源最终的光型,必须依赖于专业的辅助设计软件,由软件对灯丝逐点进行光路计算后,再看其光线落点处灯丝不同位置发射的光线在该点叠加,才能够得到最终的光型设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的安装HID后发现,光型发散的原因,HID光源的发光点与卤素灯不能够完全重合,通常它是一条弯曲的折线,类似闪电一样)。甚至于,当你使用一个非标准规格生产出来的灯泡,都会造成最终出射光型与设计光型之间的偏差。一个好的灯具,会让你在其设计光型内获得绝大部分的光通量,而只有很少的光通量落在设计区域以外。
二、反射碗镀膜的耐高温能力与抗氧化能力
反射碗的镀膜,其优劣问题上,最直观的感受是反射率的大小。通常我们现在新购买的车灯都可以达到很好的反射效果,仅在部分镀膜质量极差的车灯反射碗表面能够发现大量气泡、杂质、突起等直观上的质量问题。通常正常质量的产品上绝不会让你看到这些,因为这种情况对于一般的质量控制体系而言属于残次品。但是,真正让我们分辨优质产品和副厂产品的地方,却是反射膜的内在质量。
现代镀膜技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并且提高反射效率,通常采用铝膜,而铝本身很容易因为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而被氧化,形成不反光的氧化铝层;同时为了使镀膜能够与反射碗金属基底贴合牢固,通常都采用高分子材料来做基础。高分子材料受到紫外光的照射时,会迅速老化,从而产生反射碗白化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现有的反射碗会被太阳照射导致老化,那点紫外线对于高分子材料来说只是毛毛雨,真正使其迅速老化的紫外线照射源,恰恰就是我们让灯具提供照明的光源——灯泡。我们现在使用的光源并不是单一波长的,它的波长是连续的,只不过我们肉眼看不到红外和紫外区域的光而已,因此很多大厂生产的光源都特别注明:UVcut。
镀膜的另一个内在质量表现在其耐高温的性能上(当然这也和灯具 本身的散热设计相关)。我们使用的卤素灯 属于热致发光,灯丝的正常工作温度都在2000摄氏度,在灯具的密闭空间内,这样的热源可以将灯具内空气加热到150度以上,而连续光波中的红外部分,也需要通过镀膜进行反射(反射率是不可能达到100%的),热传导、对流、辐射三种热传递模式都在给镀膜进行加热,长时间的连续加热会让李鬼和李逵现出原形。我使用过的国产雾灯产品,没有一款产品经过10小时的夜间行车后,让自己的镀膜保持在其反射碗的基底上,并且附着牢固的,仅仅出现小面积起泡现象的,都算是质量优良的产品了。
三、透镜的耐冲击性、透光度与耐温度骤变能力
所谓透镜就是灯具前方的那个透明的蒙罩,通常使用两大类材料制造:玻璃和聚酯。聚酯产品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抗冲击性,砂石路面上被前车轮胎卷起的石子崩碎玻璃灯罩和挡风玻璃,恐怕是很多爱车人的心痛历程,而聚酯产品遇到此情况时,通常只会留下一个小小的白色麻点,或者出现几道极细的龟裂纹路,而不致影响到整个车灯的使用。
此外,聚酯材料耐温度骤变的能力,也是玻璃材料无法企及的,毕竟玻璃的脆性要远远高于聚酯,当我们开着灯走过一段雨雾交加的路面后,如果玻璃质量不过关的话,简单的湿纸巾对灯面进行擦拭,将给你后面的旅程带来无尽的烦恼,因为此时灯面会炸裂为几块。透光度方面玻璃材料在持久稳定性则优于聚酯材料,聚酯材料如果质量不过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老化(半年到一年不等),此时透镜颜色变黄并且伴有白化现象,而玻璃则不受紫外线等外界条件的影响,继续保持其初始的透明度。另外注重灯光光型的同学需要注意,并不是玻璃和聚酯透镜尺寸相同就可以直接替换,因为就算是二者连花纹也完全一致,两种材质折射率的区别一样会引起光型的变化。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