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嵌入式 > 技术百科 > 详情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创客时代?

发布时间:2020-06-09 发布时间:
|

克里斯安德森说他不懂中国的创客。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国还没有本土生长出来,适应本国国情的创客文化,大部分创客群体,仍然在学习海外创客社区的发展模式,缓慢的在国内推广着。而大部分对创客感兴趣的公司或个人,仍处于观望阶段。或者更有甚者,利用这个概念来包装炒作而已。像我以前说得那样“创客运动在中国,仅仅是刚刚开始”。

山寨与创新

中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供应链末端,官方所谓“手工密集型”。中国的创业者,更多的是利用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知识(技术论坛,专利),结合本国制造业能力,“山寨”快速消费类电子。可以看一下国内多个领域的制造型企业,如汽车,医疗,通讯,IT等等,都是通过做低端设备起家,完成的原始积累。这些企业之后的路,要么图薄利继续做低端市场,要么收购海外公司以弥补创新上的不足。

低端市场的做法就是打价格战,或者本身定位就在市场空白价格区间,以满足本国或其他亚非拉第二、三世界国家的市场需求。由于技术门槛低,本国和本行业内的竞争之激烈,常常会使一个行业的低端市场迅速饱和,而公司也就缺乏了发展的后劲。

千元手机的竞争历史是最好的例子:MTK提供了低成本多核手机芯片,并简化了开发流程;华强北在2012年出现了大量千元手机企业,市场养成;小米华为等大牌手机公司进军该领域,市场趋于饱和;该区间市场趋于饱和,大量华强北公司倒闭或转型做智能手表or智能家电。

做这样的公司,利润低,竞争激烈,前途未卜,对于员工和老板来说,都是在拿生命在创业。做着就一个字,“累”。因此当智能硬件之风吹起以后,大量华强北和传统制造业的人,纷纷开始转型试水硬件创业和创新。大家逐渐在形成一个共识:创新,可能是未来深圳公司的一个发展趋势。

从Seeedstudio,DFRobot这类做“创客军火”供应商的成功,到Kickstarter平台上成功的创新产品,动辄500k美金的预售。让土豪们心动,以为做小众和“不靠谱”的产品,也能够有市场,甚至能引来资本(风投、VC)以及资源(富士康、PCH International)。但其实,这种小众创新与传统企业的创新完全不同。

传统创新,注重的是对市场的分析,对技术的评估,以及对未来盈利能力的计算。这种方式更像是风险评估。对有市场前景的那些创新,那是锦上添花;对于目前市场前景不明确定那些创新,这是釜底抽薪。

创客文化所引发的创新不同。这些作品或产品的着力于“趣味性”,发源于社区不同行业人士跨界碰撞后的灵光一现。这些在创客社区扯蛋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被熟练使用开源技能的创客们用很短时间做出原型机,之后在社区线下进行DEMO,及时得到关于作品的反馈,并继续迭代。

这种形式的创新,其技术上来源于开源的众包,资金上来源于面向于公众的众募。可以以公司为形态,也可以以一个虚拟的社区为构架,其试错成本极低。这种大量试错和风险分散的模式,即使暂时无法创造效益,但也教育了创业者,积累了技术,探讨了需求的可能性。最后产生一批能力极强,创新性极高的产品。

众募与精益

众募网站是一种平台,通过向公众募捐的方式,将一些公司或个人的想法和作品完成。一开始,众募网站作为一个艺术家群体扎堆的平台,多是众募拍电影一类。后来创客们做得稀奇古怪的东西逐渐受宠,而众募也在这类作品前变成了类似预售的形式。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专业的公司,已经开始把某些新品发布直接放在了众募网站上,通过众募平台来宣传和得到反馈。

众募的魅力之大,在于它的参与感和理想主义。

参与过Kickstarter或Indiagogo上众募的朋友大家应该能体会到:除了在乎近乎白菜价的预售价格的同时,更多的是真心希望那些看似梦想的作品,能够美梦成真,变成产品。这种心理感受的改变将“消费者”转变为“用户”。

众募网站,国人更多的把它看成一个预售平台,因此都是“消费者”心态。对于不能如期交付的产品,基本上就差进行法律上的追责了。而国外众筹的用户要更宽容些,他么会把众筹作为一种对初创企业的有偿募捐。只要初创企业操作得当,这些不仅不会挑剔产品和公司,反而会深层次的参与到产品的需求定义和提BUG活动中来。这种参与感的爆棚,是小米低量预售以及粉丝经济的核心。在这一刻,“用户”都化身为需求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了。

大众的这种转变,可能是在见识了苹果通过技术带给世界的种种美好之后,那种对创新的产品的强烈渴求,已经发展到即使这些物品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实用,可能只能做个摆设。但依然会希望拥有或者希望它们能够实现。这种对美好事物无限追求的理想主义,将产品变成为人们新的精神寄托甚至是宗教,而众筹网站就是这种新宗教的教堂。

也许这样说起来比较夸张,但是看看米粉的狂热和我们更新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频率吧。对于我们这群没有信仰的人来说,成为拜物教的信徒,还是很容易的。而成为创新产品的拜物教徒,不知不觉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总比单纯喜欢钱要强吧。

众筹小小的颠覆了下工业生产的模式。使得初创企业的启动资金来源更为灵活,试错成本降低,整个创业过程更为精益(Lean)。而美国2012年通过的就业法案第三章关于股权众筹的相关内容,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这个趋势。使得创业的成本更低,周期更短。


没有开源就没有苹果的APPLE1,也就没有我们这个时代。

了解苹果历史的人都知道,APPLE1是沃兹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这个社区的帮助下,制作完成的。虽然沃兹是惠普的工程师,但是第一次接触到英特尔8080完整的数据手册却是在家酿俱乐部的聚会上。而沃兹制作APPLE1的热情,并不是想把它作为一个产品来挣钱,而是希望能够“乐于奉献,帮助他人”的极客精神。

这个故事中蕴含了开源的两个重要意义:第一,开源使信息得到流通;第二,开源激发了人类的潜能。

乔布斯说过,创新不过是找到看似不相关事物的关联之处。开源社区正是这种关联性密集发生的场所。通过创客作品的展示,我们了解了超出自己工作范围的知识;通过工作坊的活动,我们学习了专业人士多年锻炼出来的手艺和决窍;而创客空间里最为普遍的跨界人士的扯蛋活动,很可能激发某个哥们开发出一个创新产品。可以说,开源社区是创业家最好的孵化器,创新产品的发源地。

而开源这种基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享精神,加强了跨界合作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很多人归纳为“兴趣”,个人认为要更为宽泛些,比如说自我梦想的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和兴趣爱好都可以激励人们不知疲倦不易放弃地进行工作。我们通过一些研究可以看到,在用金钱激励下的创造,和用精神刺激激励下的创造,结果完全不同。利令智昏。人不能总想象着未来的好日子,而不是专注与当下每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细节。

那么关于闭源,它真的像听起来那样让人沮丧吗?

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是闭源的,当他愿意贡献自己的一部分给开源社区的同时,他也可以获得有同样想法的另一个人的知识。这种开放的分享与交换,是开源社区的灵魂所在。只要坚持这一点,开源这件事情的意义就实现了。

同时,一个好的开源社区,也不会惧怕闭源。因为一家做开源产品的公司出售的是低利润的产品,开源的技术,和免费的知识,获得的是“用户”市场,未发掘的需求和良好的声誉。

比如说制作开源飞行器的diydrones,通过制作开源的飞行器组件给爱好者,建立了粘性较高的用户群体,而用户们利用这些组件搭建飞行器用于自己的特殊应用,如农田施药,也促使克里斯安德森在此基础上,成立了3D robotics,制作基于开源系统的特殊应用专业飞行器。这种开源产品生态系统的构建,使得该领域的技术,应用得到很大发展,而开创这些领域的这些开源公司,获得良好口碑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创客与初创

总有人会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创客?

一年以前,我在柴火第一次接触创客。一年的时间内,我抱着“什么是创客”的问题,且行且思考。

创客有时是一群自娱自乐的人,有时是一群想用技术改变世界的人,但是其共同点在于:They always make something。

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你不Make,你就没法获得。创客是这样做的,初创企业也是这样做的。两者区别在于,创客做一个东西,很可能不是为了商业化,仅仅因为兴趣。就像爱好摄影,厨艺,运动一样。

有人说过:一个动机纯粹的人,你是不能小觑的。而以兴趣为动机的人,你要时刻提防。

这也许是为何创客圈子里发生的颠覆性创新,要比目前的大公司的预研部门要多。本文讨论的几个问题其实是对这个现象的一个注脚。(以趣味而不是利益为出发点的创新;众募支持下,“不靠谱”项目的日益增多;开源社区相互教育的结果)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创客运动的风气云涌,怎么会有这一波的硬件回潮。在这样一个模式逐渐明朗的条件下,从一个创客到一个初创企业,是一种选择,或许是一种必然。但是在将个人爱好变为产品推广到公众的过程中,创客必须回头看看自己的本心。

如果忘记了那种单纯的造物快乐,而只耽于赚钱的快感;如果只从开源社区索取,而不再贡献;如果众筹完全变成预售,而不再有那种“参与感”。我觉得我们又要回到无聊的上世纪80、90年代,一个只会让人们消费技术,而不是亲身参与到技术的时代中去。

这究竟是一个最好的创客时代,还是一个最差的创客时代?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MicrochipPIC18F2680TPMS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