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嵌入式 > 技术百科 > 详情

LED照明无驱动技术成突破发展关键点

发布时间:2020-06-23 发布时间:
|

严格意义上讲无驱动LED照明并不是不用驱动,只是将驱动等元器件高度集成在一起。因为LED是半导体产品,它的特点是集成,在芯片端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未来LED一定是趋薄方向发展。

无驱动产品3年前就在台湾兴起,聚科照明2012年下半年导入,属于大陆第一批引进该技术的企业。目前该产品只集中使用在一部分产品上。例如,在室内照明领域的使用已经非常成熟,包括筒灯、球泡、灯管等都可以采用,而户外照明现在也在导入阶段。不过户外照明对防雷技术要求高,加之结构大,该技术要普及户外照明领域还需一段时间。

无驱动LED照明产品具有体积小、寿命长等优势,将来成本也会低很多。但是现在属于市场导入期,价格不能做到成熟期的价格,大家都持谨慎态度。因此目前在使用该产品的企业都属于中高端产品生产企业。但是可能明年下半年或者后年上半年会出现价格拐点。因为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无驱动产品,当大家都知道要往这个方向发展的时候,就都会主动去推广该产品,从而形成雪崩效应,价格拐点就会出现,那时候市场立马就会爆发。

无驱动LED照明的出现对光源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不仅需要企业有核心的竞争力和相关业务板块,还需要专门的人才。而对于驱动企业而言,驱动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这些企业必须面临转型。不过电子厂不用过分担心,他们没有多少固定资产投入,生产方面转型较容易。

质量无从验证成ACLED弊端

光佑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阮洋

目前,应用ACLED的成品灯具主要还是面向高端消费群体,因为应用ACLED大部分都是对灯具外观有要求、档次较高的厂家。那些对外观要求不高的灯具成品,生产厂家还是会选用传统的驱动电源,毕竟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市场考验,在质量上更能获得厂家的信任。并且,ACLED目前来说在价格上并没有优势,小瓦数的ACLED相对来说更高。所以,ACLED在市场上流通面不广,应用此项技术的企业并不多,而且作为新技术、新产品,其质量是否过关很难得到考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企业现在对ACLED都还处在观望期。

而在国外市场,因为国外客户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加上其流通时间久,因此,ACLED在国外市场上比较流行。

目前ACLED主要还是在大的产品上进行改善。例如吸顶灯之类,要想突破,ACLED企业应该从小型应用着手,并顺应市场,才能稳步快速发展。

无驱动LED照明成本节省60%

中山市雷蒙照明电气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张海伟

无驱动其实是把低压的IC驱动改用高压的光耦引擎来激发高压LED发光。最早兴起的阻容降压产品就是无驱动概念产品。2012年下半年雪莱特将该技术应用在3.5W球泡里,并获取CQC安规证书,随后佛山照明开始大面积推广,现在三星、飞利浦、LG在20W以下平板灯也有使用该技术。如今,长运通和深圳美晟是国内高压光耦引擎的主要生产商。

相对于传统LED照明,把光耦引擎贴在灯珠的铝基板上,省掉驱动,成本节省了大概60%。根据现有实验数据光耦引擎在铝基板上散热更好,寿命比驱动寿命增加20%。

但是,该技术难点是对铝基板的绝缘、贴片公益、爬电距离要求更高,并且会出现频闪现象;安规方面也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安全性;对电压的要求比较高,超出合理值会影响灯具发光和寿命;也有可能会出现批量炸板现象,维修困难。并且目前不能用于制作大功率20W以上产品。 

ACLED价格无优势成品主要面向高消费群体 

中山市聚美灯饰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孙日江 

我个人对ACLED是比较看好的,因为LED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就是去驱动化,ACLED具备体积小、寿命高等特点,更能为LED的发展与创新推波助澜。现在,像我们麦格蓝也在运用ACLED,并且已经推出了一些产品,以其中一款灯具为例,如果不使用ACLED,而是使用传统驱动电源,那么我们这款现代灯一定不会有这种质感与美感。 

但就现在来说,ACLED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它在市场上实现大范围流通,最主要的两点还是质量和价格。目前市面上的ACLED产品比较多,其质量也参差不齐,价格便宜的ACLED稳定性比较差,难以保证LED灯的使用寿命。韩国首尔半导体作为第一家研发生产ACLED的厂家,其质量是有保障的,但是产品价格并不便宜,其4W的ACLED是28元,20W的产品是80元,也就是说与使用普通驱动电源相比,其价格大概是普通产品的5倍左右。而导致其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市场需求量小,难以实现大批量流通。 

总体来说,ACLED现在主要还是适用于价格相对比较高的高档产品,以及在外观上要求比较高的现代灯产品,成品主要还是面向高端消费群体。ACLED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要降低成本。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芯片产能不足影响向三星供货.高通将优先保证高端 SoC 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