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口总线驱动 > 总线 > 详情

CANWeb现场总线协议

发布时间:2020-05-16 发布时间:
|

 

1.引言

又迅自动化 依托 交通大学,总结30多年大型电厂控制系统IO模块的设计、生产经验,利用当今最先进的电子技术,结合 CAN总线 、以太网的优点,扬长避短,精心设计出目前国内性价比最好的现场总线网络集成技术CANWeb, CANWeb特点如下:

(1) CANWeb 网络中的 各个节点(CANWeb节点分主站、从站2种) 配置简单,不需要编程,点击鼠标、键盘即可快速、轻松完成;

(2) 用户通过 以太网Modbus协议与 主站 高速交换数据,主站再与从站实时交换数据;

(3) 用户通过 主站 的以太网Web浏览功能,可轻松完成对 从站 的监控、配置等操作;

(4) CANWeb是一种架构在成熟CAN技术上的高层通讯协议,继承CAN总线技术的一切优点:实时性强、传输距离较远、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成本极低;克服了CAN的缺点:CAN编程难,带CAN口的上位控制器不普遍。

(5) CANWeb继承了以太网的优点:编程、调试、配置简单、Web浏览、高速、上位控制器一般都自带以太网口;克服了以太网的缺点:星型拓扑结构、布线麻烦,布线成本高、接口成本高等。

2.   CANWeb拓扑结构介绍:

从站SIO (Slave IO): CANWeb网络可有多个从站(<99),从站需配置 CAN口的通信速度及从站的Id号(Id号推荐范围为1~98,99预留为SIO的SysCfg跳线短接时强制的Id),从站SIO可以为 多通道IO模块、温度、压力现场智能仪表、电动调节阀等设备。

主站MST (Master Station):CANWeb网络可有多个主站,主站只需配置 CAN口的通信速度,在一个 CANWeb网络上,多个不同的主站MST 可接不同的上位设备,如接控制器、接无纸记录仪、接监视LED显示盘、接手操器等

2.1.    CANWeb单网结构:

2.2.   CANWeb冗余双网结构:

 



2.3.    控制器的冗余设计拓扑结构:

在DCS系统设计中,要求 控制器、 CANWeb总线 冗余设计,见下图。

 3.   CANWeb可靠性的确定:

      SIO上传数据包 到MST 丢包的检查:

    比较SIO上传数据包的数量 与 MST 接收 SIO 的数据包的数量的差值,来 判断SIO上传数据包的丢包状况。

      MST 下传 数据包 到SIO 丢包的检查:

对下传的寄存器AO数据,延时检查对应的寄存器AI数据,如不相等,MST下传数据丢包。

      SIO 对CANWeb网络 每秒 心跳包的发送,可用于判断SIO的通信状态。[page]

4.   主站(MST) 上 从站(SIO)配置表的 生成(3种方法):

      配置好 MST SIO 的 CAN 速度,SIO的 Id号,连接好 CANWeb网络,通过 配置软件IOCfg 自动 扫描 读 CANWeb网络的SIO,见上图标号(1),自动读取的SIO配置 可保存为 SIO配置文件,如:CANIO从站.iocfg 文件, 见上图标号(2)。

      读入已保存的 SIO配置文件,见上图标号(3)。

      手动输入 SIO配置,见上图标号(4)。

5.   CANWeb网络的监控及调试:

      通过MST 的Web网页可监视 CANWeb 网络运行的状态:各个SIO的通信状态、丢包检查、控制或采集变量值的变化;

      通过MST 的Web网页可手动控制SIO的DO、AO的输出;

      通过MST 的Web网页可手动强制控制SIO的DI、AI的输出,方便系统调试;

      在SIO的SysCfg跳线短接时(SysCfg跳线短接SIO的速度强制为1Mbps、Id强制为99),通过 配置软件IOCfg可配置SIO的参数,如CAN速度、SIO的Id、SIO的上传周期的设置等。

下图为从站总览Web页面:

下图为某一具体从站Web页面:

 下图为某一具体从站 DO输出操作 Web页面:

6.   从站SIO的存储空间分配表:

 

数据打包索引

AO、AI(WORD格式) 数组占用位置(<128),SIO的AI[]、AO[]可通过CAN总线与MST的AI、AO交换数据

名称

详细描述

 

Ix=0(每个数据索引包最多含4个WORD)(Ix<32)

[0]

DOWL

开关量输出占WORD的长度,可为0

 

AOWL

模拟量输出占WORD的长度,可为0

 

[1]

DIWL

开关量输入占WORD的长度,可为0

 

AIWL

模拟量输入占WORD的长度,可为0

 

[2]

PZWL

配置变量占WORD的长度,可为0

 

MXPD

周期发送最大周期,单位10ms

 

[3]

MNPD

变化触发发送最小周期,单位ms

 

AIDB

AI发送 变化触发死区值,DI无效

 

Ix=1

[4]

SndCnt

从站发包计数 用于主站对各从站的发送负荷、丢包的监视

 

[5]

 

[6]

DevSrNo

设备编号

 

[7]

OtTmp

模块温度

 

 

[8]

 

备用

 

 

[9]

 

备用

每个从站(SIO)在主站(MST)存储空间的位置

DO_Ix增加:(DOWL+3)/4

[10]

 

开关量输出DO占用的WORD

 

 

[10+DOWL-1]

 

AO_Ix增加:(AOWL+3)/4

[10+DOWL]

 

模拟量输出AO占用的WORD

 

 

[10+DOWL+AOWL-1]

 

DI_Ix增加:(DIWL+3)/4

[10+DOWL+AOWL]

 

开关量输入DI占用的WORD

 

 

[10+DOWL+AOWL+DIWL-1]

 

AI_Ix增加:(AIWL+3)/4

[10+DOWL+AOWL+DIWL]

 

模拟量输入AI占用的WORD

 

 

[10+DOWL+AOWL+DIWL+AIWL-1]

 

 

PZ_Ix增加:(PZWL+3)/4

[10+DOWL+AOWL+DIWL+AIWL]

 

配置变量PZ占用的WORD

 

 

[10+DOWL++AOWL+DIWL+AIWL+PZWL-1]

 

7.   主站MST的存储空间分配表:

 

主站MST的AI[]、A[]O可通过CAN总线与从站SIO 的AI[]、AO[]交换数据

主站(MST)的从站配置文件中配置的从站数量为 IONm,配置文件格式见上图

AO、AI(WORD格式) 数组占用位置(<1024)

名称

详细描述1

详细描述2

[0]

CommSts[0]

SIO_1的通讯状态

=1:通讯OK_

=2:DOWLAOWLDIWLAIWL配置有误

=4:从站ID有重号

[IONm-1]

CommSts[IONm-1]

SIO_Nm的通讯状态

[IONm]

OtTmp[0]

SIO_1模块温度

 

[2XIONm-1]

OtTmp[IONm-1]

SIO_Nm模块温度

[2XIONm]

 

从站1(SIO)在主站(MST)存储空间的位置

参见从站IO的存储空间分配表

[2XIONm+DOWL1+AOWL1+DIWL1+AIWL1-1]

 

 

 

 

[2XIONm+...]

 

从站Nm(SIO)在主站(MST)存储空间的位置

参见从站IO的存储空间分配表

[2XIONm+…+DOWLNm+AOWLNm+DIWLNm+AIWLNm-1]

 8.    CAN总线的优点: 

 

1)   具有实时性强、传输距离较远、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成本低等优点, 传输速率最高1Mbps/40m,单根双绞线距离最远可达 5kbps/10km;

2)   采用双线串行通信方式,布线成本低,检错能力强,可在高噪声干扰环境中工作;

3)   具有优先权和仲裁功能,多个控制模块通过CAN 控制器挂到CAN-bus 上,形成多主机局部网络;

4)   可根据报文的ID决定接收或屏蔽该报文;

5)   可靠的错误处理和检错机制;

6)   发送的信息遭到破坏后,可自动重发;

7)   节点在错误严重的情况下具有自动退出总线的功能;

8)   报文不包含源地址或目标地址,仅用标志符来指示功能信息、优先级信息。

9.   以太网Modbus的优点

以太网Modbus协议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业自动化通信协议,国家标准为GB/T 19582-2008《基于Modb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以太网Modbus的优点:

1)实时性好:
  具有相当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千兆甚至更快,使用智能交换机技术可克服以太网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带来的通信延迟的缺点;
2)可靠性高:
   以太网技术是天生的电气隔离的技术,并可很容易实现光电隔离;
3)性价比高: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最广泛的通信协议标准,性价比极高。
4)组网方便:
  允许使用不同的物理介质和构成不同的拓扑结构;不同的传输介质如: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等;
5)编程调试容易:
   基于TCP/IP的以太网采用国际主流标准,协议开放编程简单,市面多种带以太网的ARM 芯片支持Web编程;
6)维护方便:
   以太网技术沿用多年,已为众多的技术人员所熟悉,市场上能提供广泛的设置、维护和诊断工具,以太网技术已成为事实上的通信的统一标准。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高速串行总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