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参与 USB-IF 的多家巨头,像是苹果与 Intel 都以具体行动告诉市场,USB Type-C 就是未来,不过在未来的美好来临前,使用者却仍需面对连接埠的阵痛期。而除了麻烦的转接器,另一项困扰便是 USB Type-C 繁多的传输标准了。
“传输标准”与“界面样式”不同
实际上,USB Type-C 只是一种由 USB-IF 订制的界面样式,直观而言类似“特定的接孔外型”。除了 Type-C,其他主流的界面还有极普及的 USB A 型,以及常用在打印机的 USB B 型。然而在界面以外,USB 还支持了多种传输标准或协定,像是 USB 3.1、3.0 或 Thunderbolt,概念类似“传输线的功能”。
因此,两枚同样的接孔界面,例如都是 USB Type-C,却可能因为支持不同的传输标准,因此有不同的传输能力。
▲ 各种 USB 界面样式。由右至左依序为 A 型、A 型 receptacle、B 型、mini B 型、proprietary。(Source:维基百科)
以刚发布的新款 MacBook Pro 来说,它的四枚 USB Type-C 支持的标准是 Thunderbolt 3,传输速率为 40Gbps。
由于 Thunderbolt 3 也能兼容其他速度较慢的协定,像是 USB 3.1 或 USB 3.0,因此如果用户使用 UBS 3.1 标准的接头来传档,新款 MacBook Pro 一样能支持,只是速度当然就只有 UBS 3.1 的顶速10Gbps。
不过到了稍早推出的 12 寸 MacBook 上,它的单独一枚 USB Type-C 就仅支持至 USB 3.0,顶速为 5Gbps,可能是因为推出时还来不及开发出 USB 3.1 的控制芯片。它虽然也能兼容 USB 2.0 的传输线,但如果用户拿出 Thunderbolt 3,或是 USB 3.1 的线,12 寸 MacBook 就会因为不支持而没有反应。
简单来说,接孔界面虽然同样是 USB Type-C,但支持的传输标准不同,就让 MacBook 与 MacBook Pro 的传输能力跟着不同。
让消费者头痛的 USB
实际上,普及至少十年 USB A 型也面临过类似的问题。在 USB A 型界面的统治期,USB 3.1、3.0 与 2.0 也同时存在,使得厂商在宣传时,通常会特意强调其产品使用的是较快的 USB 3.0,还是 2.0。
然而到了 Type-C,接孔大一统的趋势逐渐成型,支持的协议比起当时多得多,甚至连 HDMI 都做进 Type-C,导致消费者必须更仔细地查规格表,才能确认买来的 Type-C 连接埠有没有支持自己想要的功能。
为了让消费者更清楚自己买来的 USB Type-C 到底是什么,USB-IF 也想出一个办法,在 Type-C 插头或接孔旁上注记一枚图示,例如若是 Thunderbolt 3 就会画上一枚闪电。
不过,厂商有时也不见得会依照这个标准行事,像是新款 MacBook 与 MacBook Pro 的 Type-C 接孔,就没有留下任何图示。换言之,USB-IF 的方法或许也会造成另外的问题,毕竟,混乱的消费者还得学着去辨识这批图标各自代表什么。
至于 USB Type-C 究竟要什么时候才会普及?那可能得考虑 USB 3.1 for Type-C 的控制芯片究竟多快才能降价量产,或是内建即支持 USB 3.1 的 Intel 处理器会多快布货到市场。
有趣的是,或许下一代 iPhone 也会考虑将 Lightning 线的另一端从现在的 A 型换成 Type-C 也说不定。
注一:在 2015 年时,USB-IF 将 USB 3.0 更名为 USB 3.1 Gen1,而 USB 3.1 则更名为 USB 3.1 Gen2。为免繁杂,文章仍以旧名称呼。
注二:USB-IF 是负责制定 USB 标准的非营利组织,成员主要是 IT 巨头,例如 Intel,微软,苹果,惠普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