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同时,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美国又把很多中国科技企业列入黑名单,用半导体技术对我们卡脖子。这个时代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在ASPENCORE举办的第二届(2020)国际电子产业链资源对接大会的AI分论坛的圆桌论坛上,主持人就以“AI新基建机遇与挑战”为主题,与六位演讲嘉宾就人工智能和5G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主持人:
邹月娴,深圳AI学会秘书长
嘉宾:
王荣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
李卓,华为云Marketing与云生态部AI解决方案总监
徐玉华,奥比中光研究院研究员
孙文,畅销书《5G智联万物》作者,中兴网信5G应用产业研究院院长
汪伟,平安科技副总工程师
关志超,深圳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总工程师
王荣刚:超高清视频领域属于新基建,5G第一个真正落地的应用就是超高清视频应用。超高清方面的基础,我国在显示方面已经做得很好,超高清电视的市场出货率达到60%以上。传输方面有5G和宽带网,也不是问题。短板在于内容。
超高清内容不够,那怎么样把传统的高清和标清通过AI技术变成超高清的体验?我们需要从内容端革新用户的体验。一方面是用AI技术解决内容的生成和体验问题,另一方面是怎么通过AI对视频压缩和编码进行加速。
李卓:以前的旧基建一般是指“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新基建把数字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要把数字世界的投资杠杆效应扩散到物理世界中去。现在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和头条在数字世界发展很快,能不能把这种杠杆效应放大到物理世界中去,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从产业链角度来说,就是要创建一个基于数字世界云和大数据的平台,基于这个平台,通过虚实结合对物理世界来加速。
对于华为云来说,华为云的口号叫做“赋能应用,使能数据,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从赋能应用来看,做应用对华为来说成本太高。华为在做的是尽可能把底层的AI工具提供好,让合作伙伴(通过华为云学院)尽快地去学习,这样就能让华为的平台外溢出去。
使能数据方面,华为把其技术架构也外溢出去,把华为内部的数据治理思路全都放到官网上进行外溢。和相应的国内大企业进行合作,然后再进一步外溢到中小企业。
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是如何让算法能够实现更快,让算法能够可视化,能够尽快地调出来,怎么把算法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上。
这三句话代表了华为云在新基建中的作用。
徐玉华:虽然最近美国把很多中国的企业列入了黑名单,但是对奥比中光来说,公司的发展还是得益于整个国际环境的。
比如,从2010年开始,以色列PrimeSense公司发布了Kinect一代的传感器,把实验室的三维视觉技术带到大众的面前,从此3D视觉的时代到来。另一个重要的事件是,以色列PrimeSense在2013年被苹果收购,因此断绝了对外界的供货。这样,奥比中光的机会就来了。
然后,2013年奥比中光成立,公司进入快速发展。当时3D视觉还较早,刚开始时除了Kinect能玩体感游戏,起不了太大作用。到了2017年,iPhoneX一推出就将其引爆了。这时发现3D数据很有用,可以用于支付和解锁。3D看脸的时代就来到了,国内众厂商看到机会后就一拥而上。
当然,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奥比中光不是2013年就成立,那么到苹果2017年推出iPhoneX,大家都开始刷脸时,奥比中光就不可能在2018年推出产品来。
孙文: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从应用的角度做到通俗易懂。在智慧城市项目方面,很多政府的人并不关心人工智能和5G技术,而更关心商业模式以及应用场景,特别是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
5G和人工智能结合,至少基站要建好,才会带来B端和C端的改变。这本书里讲到了物流、旅游、教育、环保和工业互联网等15个行业会带来的变革和应用场景。智慧城市很多方面落地到实际的变革中,特别是云管端,天上的云和地上的端怎么才能快速的连接起来?这时就需要有5G的能力,有5G的大带宽、广连接和低时延的支持。
5G和人工智能应用到城市中,很多时候是需要解决问题的。以山东济宁为例,原来是一个资源型的城市,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经常被央视报道,在山东的排名排到倒数三名。后来通过搭建智慧环保的平台,利用大量的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监管,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城市的整个数据就有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变,后来变成了前两名。
汪伟:金融行业最大的需求是要探测出机遇和风险,因此对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两个方面——优点和弱点。
首先是一家公司有什么优点,跟行业比是怎样的。第二是弱点怎样。投资的时候看的是长得高的长板,短板又不能太短。这时就需要要把对象纳入到供应链和产业链全体看待,这个视角的变化会导致信息结构发生变化。
它有一种稽核的性质,就是同样一个事情来自于多方信息的相互校验,比如发现A有没有财务造假,它的发展潜力,它的客户的供应商怎么样,这样就可以探测出这个公司有没有轻微不合理的状况,现实中输出怎样的成果。
但是做的大量工作中可能有80%、90%甚至更多是海量的,漫天找信息,才能把高能量的信息聚合出来,然后穿透一个点看两个信息是否具备一致性。
关志超:中国为什么迅速提出新基建战略发展思考?其实大家能感受到,全世界的发展有几个节点。2000年标志着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互联网等。2010年全世界提出大数据、云计算应用高潮,国外已经开展了相关的领域和产业,市民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新的机遇和新的环境。比如,新基建的环境到来后,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现在全世界的汽车产业都关注什么?汽车产业不再是单纯地生产汽车了,而是把汽车的出行、信息服务和维修,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纳入一个体系去建设,向互联网行业在发展。同理,面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新的互联网大军也在不断地进入到汽车行业。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关注汽车行业。中国和美国在这方面都一样——中国的两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在美国依然是它们。
互联网模式在新基建的环境下,关注的不在于生产线、底盘、发动机怎么做,而是打包起来形成OEM模式,变成生活的服务,变成交通的新业态。这个体系里,互联网在新基建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互联网公司造车这件事在全世界很多的国家、地区都在推进,中国依然是这样。互联网公司关注的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这个产业群体面对着企业的机遇、面对着市场和出行者。我们的生活都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最近还有一些新的理念出现。第一,我国在研究交通时是把客运和货运剥离开,而麻省理工智能交通实验室提出了新的理论“客货携手”,即在政府和城市信息技术的引导服务之下,把客运出行诱导转化为货运出行。举个例子,在最典型的年轻人出行环境中,当前的交通拥堵以韩国和日本为代表,年轻人大量的出行花在购买快餐和外卖。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这些客运出行变成大量的物流配送,新的年轻人生活方式变得便捷、便利和方便。
第二,过去快递公司是把货物放到固定蜂窝,用户拿编码取出来。最近亚马逊新推出了一个理念叫移动式蜂窝,就是通过机器人和无人机去配送。这样一些模式完全可以通过新技术和新应用去实现。新基建未来五到十年将会有大的飞跃,机会非常广阔。
人工智能就像一百多年前的电力发明一样,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主动迎接。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