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制造 > 材料技术 > 详情

中国居里夫人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21-08-04 发布时间:
|

 

 2003年春节王明贞在家中

1954年与丈夫在旧金山手捧申请回国的材料

1926年中学毕业(左二)

     她的人生

     1906年,出生于江苏苏州。

     1926年至1928年,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学习。

     1928年至1932年,在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1932年至1938年,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数理系任教。

     1938年至1942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乌伦贝尔教授。

     1943年至194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雷达研究所任理论物理组副研究员。
    
     1947年至1949年,在云南大学物理系任教授。

     1949年至1952年,在美国诺特丹姆大学物理系任副研究员。

     1955年至1968年,在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理论物理组任教授。

     1968年至1973年,遭受“四人帮”迫害入狱。

     1973年返回清华大学工作,1976年12月退休。

     2005年,在清华园度过百岁华诞。

     2010年8月28日,因病逝世。

     201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按照英美国家的普遍说法:“为我们终结‘二战’的是原子弹,而帮助我们赢得战争的则是雷达。”

     雷达的发明,成为扭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关键。其实,在这“赢得”的背后,也凝聚着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在为雷达关键技术研究作出过贡献的中国科学家中,王明贞是贡献最大、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

     2010年8月28日,王明贞——这位中国最早的女物理学家之一、杰出的物理学教育家、有着“中国居里夫人”美誉的女科学家与世长辞。

     清华园17号公寓——王明贞生前住了40多年的家,一张古朴的藤椅、几盆月季、几摞旧报纸……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时光荏苒,王明贞104岁的人生故事就如同那老房子墙壁上斑驳的印记。在经历了中华民族百年兴衰荣辱的同时,她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1 早年学业几度坎坷

     回首往事,那是一段斗争、碰壁、再斗争、再碰壁的岁月。

     在苏州古老的十全街上,有一户叫“怀厚堂”的百年老宅,1906年初冬,王明贞就出生在那里。

     她的家庭是当时国内罕见的知识分子世家:父亲王季同是清末民初著名数学家、电机专家;伯父王季烈是清末民初物理学著作翻译家;王明贞兄弟姐妹12人,除5人早夭外,其他7人都曾就学或执教于清华大学或西南联大,其中2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母亲因难产去世,失去母爱的王明贞,一直受到祖母谢长达的爱护。

     谢长达是我国近代著名女教育家,致力于教育救国。在王明贞10岁的一天里,祖母看到她在家给弟弟穿衣服,便愤怒地对她的继母说:“明贞这时应当去学校念书,你怎么把她留在家里当婢女使唤?”在祖母的支持下,10岁的王明贞进入振华女中附小读书,在此确立了她最初的学业与人格。

     王明贞念完初二时,全家迁至上海,她就读于一所教会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多半家境富裕,而王明贞的穿着比较寒酸,总是会受到同学的嘲笑。这个局面直到第一学期大考结束才有了改变。全班第一名,每门功课都是“A”,王明贞的成绩让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

     尽管成绩出众,但是想进大学的想法遭到继母反对,中学毕业后的王明贞身无分文,感到前途迷茫。其间,她险些被迫与父亲老友的儿子成婚,好在对方要到德国留学4年,她才得以解脱。

     恰巧,她的姐姐王淑贞(杰出的妇科专家、与林巧稚齐名)当时学成回国,一口答应帮助妹妹上大学,20岁的王明贞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1926年秋,王明贞进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然而两年的学习并不顺利,因老师阅卷不公正,倔强的王明贞一气之下离开了南京,转学到了北平燕京女子大学物理系读三年级。她一边求学,一边在护士预科班当数学老师,勤工俭学,每周两堂课,报酬每月8元,这对穷学生王明贞来说,既是很大的帮助,又让她获得了教学经验。

     3年后,哥哥王守竞(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第一位研究量子力学并卓有成效的学者)从美国留学回国,负担了王明贞最后一年的大学费用。

     有了哥哥姐姐作榜样,王明贞自然而然把出国留学当作人生的一个奋斗目标,她向往着能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

     王明贞第一次申请留学资格是在1930年,刚大学毕业的她就得到了密歇根大学提供的4年全额奖学金,但是没有足够的路费成行。王明贞在回忆录中说:“向继母要,她是肯定不会给的;向哥哥姐姐要,他们倒是会给我,但是为了进大学,我已经欠他们太多了,这次实在开不了口。我决定工作几年攒够路费再去申请。”

     她以母亲生病为由,向密歇根大学寄出了一封谢绝信。那时,她没有想到,此举,使她留学的行程延迟了整整8年。

     王明贞留在了燕京大学做助教,同时攻读硕士研究生。而后,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当时被称为“庚款考学”的公派留学资格,但主考官却说:“派个女的出去学物理浪费钱,不如换一个男学生。”于是,命运又一次捉弄了她。

     失望之余,王明贞来到金陵女大任教。1937年,抗战爆发,不久,战火向南京蔓延。金陵女大大本营迁往成都。那时,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了解到王明贞的遭遇,深为不平,特向密歇根大学写了封推荐信。王明贞终于得到了期盼已久的密歇根大学4年全额奖学金,圆了留学梦。

     回忆这段经历时,王明贞告诉人们这样一件往事。1937年,金陵女大迁走时,一部分没有家眷的老师和职工暂时留在南京护校,王明贞也是其中之一。有一天,她上街买牙膏,正巧碰上在国防部工作的哥哥,哥哥告诉她,赶快离开南京,南京要发生“大事”。王明贞听从了哥哥的劝告,与一个女生一起去了武汉。几天之后,南京大屠杀发生。

     “我当时要是没离开,不受辱,也会死在里面。”王明贞感慨地说,“人生就是机遇,我还算是幸运的。”

     2 负笈海外成为“另类”

     几经周折,1938年,王明贞终于来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在那里,她简直成了“稀有人物”。整个班上只有一个外国人,就是她;班里只有一个女生,也是她;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班里只有一个100分,还是她。

     那天的评卷课,王明贞至今难忘。她在回忆录里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考试过后的两个星期,任课教师丹尼斯教授来到班上,怒气冲冲地骂了一顿说:‘你们真是一群笨蛋,上次测验的最高分数只有36分。’当时我听了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因为我觉得我的答卷没有错。下课后,我就抢先追问老师,我得多少分。教授说:‘你得100分。’当时在场的同学听了都大吃一惊。这件事从此在系里传开了。”

     第二学期的理论力学课上,又发生了一件事,让王明贞更加引人注目。任课教师格斯密脱教授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关于钟表的物理问题,提到曾经有一位科学家发表过一篇论文,并在论文中承认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格斯密脱风趣地说:“你们谁能找出这个问题的解,我就给两块钱。”王明贞课后经过几天的思考和推算,终于找到了解,并将结果告诉了教授。教授非常高兴,还在全系的讨论会上讲了这件事。

     “我当时倒不是为了两块钱,但是教授真的拿出支票簿给了我两元。”王明贞回忆说,“当时正好中国同学举行一个演出,门票一元,我就买了两张门票送给了教授夫妇。”为了发表这个解,格斯密脱教授与王明贞合作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40年8月的《应用物理》杂志上。

     外表无华的王明贞,秀在其中。理论课成绩全是“A”和“A+”,有一门数学课还得到了“A++”;4年课程实际3年修完;在校期间获得了3枚金钥匙奖,其中一个是当时全美学生的最高荣誉奖。

     1942年,王明贞获得博士学位。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王明贞原计划学成回国,这时无法成行,只好在美谋职。导师推荐她到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工作,这个实验室也是雷达的诞生地。由于实验室属保密机构,进入那里工作,首先要接受美国联邦调查局严格的背景调查。

     经过长达3个月的等待,王明贞进入辐射实验室理论组工作,再一次成为“唯一”。作为十几位理论研究者中唯一的女性,王明贞负责研究噪声理论。开始时,有些美国人对她态度冷淡,在看到她确实解决了一些有难度的计算问题后,才逐渐对她表示尊重。

     1944年夏季,根据她的博士论文,王明贞和导师联名写了一篇关于布朗运动理论的论文,刊登在1945年的《近代物理评论》上,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这篇文章一直被评为“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一”。

     50多年后,在美国学者撰写的纪念“噪声”诞生一百年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王的论文,思路清晰,直接明了,比阅读过去50年来出版的无数随机微分方程方面的著作要好几个数量级,堪称经典。”

     从上述评价可以理解,为什么王明贞的论文发表至今,据SCI(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记录已被引用1500次以上,即使在60多年后的2009年还被引用19次。

     1945年秋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麻省理工学院把几年来辐射实验室为战争而进行的研究工作,用一部丛书的方式公开发表,其中,王明贞所做的关于噪声理论方面的工作,全部载入了这本书。

     3 回国执教清华流芳

     1946年,王明贞经过半年多的等待,终于买到了一张回国的船票。回国之后的王明贞受邀到云南大学物理系任教,并在那里结识了她未来的丈夫俞启忠。

     为了让身怀抱负、造诣独具的丈夫出国“见识见识”,王明贞于1949年8月再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与多年前不同的是,她并非孤身一人了。在美国,王明贞依旧作她的研究,而丈夫俞启忠则在各个学校参访“取经”。

     出乎夫妇俩意料的是,1949年竟成为了如此不平凡的一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唤起了留美中国学生回国报效国家的热忱,王明贞夫妇归心似箭。

     然而,当时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对华人归国百般阻挠,在美国保密机关工作过的科学家们更是上了“黑名单”。移民局多次召王明贞去盘问,王明贞毅然辞职,不愿再为美国政府效力,也因此失去了丰厚的收入。

     当时,王明贞夫妇留下了半年的生活费,哪知美方敌意的态度让他们的计划搁浅了两年之久。靠学教育学的丈夫在一个旅馆里做管理员,生活才得以维系。

     那是清苦的两年,又是充满斗争、焦灼、愤慨和期待的两年。为了得到移民局的获准后立即就能动身,他们屡次去预订船票,又屡次延期。这两年中,王明贞的家成了有志归国的旅美青年的联络站。

     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不惑之年的王明贞和丈夫回到祖国,他们成为年轻共和国的骄傲。

     刚刚回到祖国的王明贞,在留学生工作志愿表上写下了“服从分配”4个字。于是,她很快被教育部分配到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工作。1955年9月,王明贞夫妇将住所搬到清华大学,自此开始了她的清华从教生涯。

     在这里,王明贞成为清华大学建校以来的第一位女教授。她中断了对“布朗运动”和“噪声理论”的研究,悉心搞起了教学。

     来到清华,王明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理论物理教研室。她加入理论物理组后,时任理论物理组组长的徐亦庄教授想让王明贞做组长,被她婉言谢绝。

     20世纪60年代前后,王明贞成了“沉默的王教授”,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喜欢出头露面”。有一次,全国妇联要在北京开大会,邀请王明贞作为北京市妇女代表参会,王明贞说:“我认识的北京市妇女很少,怎么能做全市妇女的代表呢。”大会工作人员说:“您的名字已经正式通过,改动也不方便。”王明贞只好勉强前往参加,却在小组会上一言未发。

     王明贞的教学让人印象深刻。曾经在理论物理教研组担任助教的王诚泰老师回忆说:“王先生备课极为认真,她对每一个公式、每一项系数都要推导和检验,她鼓励学生提问并与他们平等讨论。”侄女王忆至今记得王明贞说过的话:“对学生提的问题,如果一时没有答案,千万不要急于回答,要告诉学生,回去查一下再给他们准确意见,这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职业负责。”

     王明贞执教清华11年,直至1966年“文革”开始,她被迫走下讲台。“我是认真备课的,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说过一句废话。”这就是王明贞对自己11年清华从教生涯的评价。

     2010年9月6日,在清华大学为王明贞先生举行的追思会上,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说:“王明贞先生为清华大学统计物理学科的建设开创了先河,她将其广博而深厚的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统计理论融会于教学之中,形成了王氏风格。王先生担任统计物理热力学的教学工作,为培养我国自己的物理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4 风骨永存山高水长

     时光犹如潮水,它把人抛向一个又一个无法预料的际遇里,让人们时而满怀希望,时而深感无奈。1968年,62岁的王明贞遭“四人帮”迫害入狱。

     命运偏偏要与恶魔为伍,摧残这位女科学家,以囚禁来考验她的心灵。这一段冤狱经历整整5年8个月。

     面对不公,她没有丧失信念。

     王明贞还记得,她在监狱里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她专门将书中作为证明理论的每一道公式全部在脑子里推演一遍,竟然发现有三四个地方的计算结果和理论不符。王明贞想,这一定是因为这本著作出版时,马克思去世了,出版人恩格斯也没有发现这些错误。

     90多岁时,在和别人谈起这段岁月时,王明贞付之一笑,从容,淡然。

     1973年,王明贞重返工作岗位,并利用退休前最后3年时间编撰字典。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王明贞也正式退休。

     退休后的王明贞安居在清华园的家中,花园里有月季,屋里有盆景……夫妇俩订了七八份报纸,《参考消息》天天从头读到尾。1999年老伴去世后,王明贞便很少出门,只在天气暖和的早晨到户外晒晒太阳。她每天用的藤椅还是1955年回国时买的。40多年了,几经她亲手修补,一直都在用。

     王明贞夫妇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年老的保姆和他们共同度过了十几个年头,当然,还有王明贞的学生们。

     为人师者,感染着学生的是才学和魅力,而王明贞更把学生视如子女,学生视她如慈母。

     2002年,96岁高龄的王明贞为了请学生吃饭,执意亲自下厨。每一个海参都被她精巧地做成蝴蝶造型,学生们吃的每一颗草莓都是她当日清晨亲自去采购的,为了这顿和学生的聚餐,王明贞足足准备了一个星期。

     一次,90多岁的王明贞在校园散步时,发现一名学生正在复习统计力学,她竟然给这个学生答疑了两个多小时,快到下午1点钟,还没有回家吃午饭,急得家人四处找她。

     学生们每逢元旦、春节、教师节都要去拜访王明贞,会书法的学生写了韩愈的《师说》条幅送给她,她把条幅一直挂在客厅里。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卓韵裳记得,王明贞97岁高龄时,还亲自缝制了一件皮袄,从拼皮到挂面都是自己做的,还配上自己缝制的不同色彩的钮扣。“当王老师把这件皮袄展示给我们看的时候,大家的眼睛都湿了。”卓韵裳感慨地说,“这是她坚持每天做半小时完成的。”

     据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念乐回忆,退休后的王明贞从来没有向学校和院系提过任何要求。“她是那种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的人,唯一一次‘很严肃地召见’我,竟是向我打听遗体捐献事宜。原来,他们夫妇相约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吴念乐说着说着哽咽了。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台湾能够回归祖国。”90岁生日时王明贞许下的这个心愿,至今仍在她的弟弟、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耳边回响。“姐姐平和的语句,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她对祖国的这份赤诚没有人会忘记。”

     这就是王明贞的人生,散射过光芒,也经历过磨难。正是这个具有强大理性的女人,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一以贯之地用达观的态度超度不利的种种,使她的人生散射出的珍珠般光芒更加耀眼。
思考

     王明贞先生

     对今天的启示

     ■朱邦芬

     我在中科院半导体所工作时认识大王先生(王守武)和小王先生(王守觉),也听说过他们的姐姐——王明贞先生。2000年以后我到清华工作,尤其是2003年以后当了物理系系主任之后,和王明贞先生有了较多的直接接触。

     王明贞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女物理学家和杰出的物理学教育家,这两个称号可以概括她的一生。今天我们追思她,可以从她这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从她所取得的成就和为人,悟出一些教书育人的道理,也悟出一些做人和做事的准则。

     王先生是一位作研究非常认真,非常沉得住气、非常纯的人。她一生发表科学论文不到10篇,比许多人一年发表的论文数还要少,但她的多项研究工作都经得起时间考验。她1945年在《现代物理评论》(Review of Modern Physics)上发表的论文“关于布朗运动的理论II”(On the Theory of the Brownian Motion II),前两天,我查了一下Web of Science上的收录情况,从今年初至今还有9次引用。65年过去了,她的论文还有人在阅读,在研究,在引用,这是很了不起的,说明她的著作是沉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此外,王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噪声理论的研究,为雷达的研究和改进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科学工作者一辈子发表文章的数量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重要的是能为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王先生这种求真的精神,正是科学研究的真谛,值得这个时代的科研工作者好好学习和继承。

     王明贞先生淡泊名利,我们现在的许多教授和她完全不能相比。现在有些号称从国外“全职回来”的人,一年在国内工作的时间很短,但是什么待遇都伸手要。王明贞先生从国外回来的时候,清华大学给她定了二级教授,但是她知道与自己同船回来、同到清华物理教研组工作的徐璋本先生只是三级教授,她硬是辞掉了二级教授,改成了三级教授,坚称这样对学校的工作有利。这种高风亮节是我们今天特别缺乏的。王先生回国以后对教学和培养学生极为投入。中国科研领域现在成绩很大,但阻碍我们进一步提高的一个大问题是急功近利,我们欠缺的是王明贞等老一辈科学家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为人梯的精神。

     王明贞先生的家族,从父辈到他们这一辈出了很多杰出人才。我们现在对于培养杰出人才有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杰出人才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关键是要创造一个使杰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现在我们的学生当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优秀人才是一批一批出现的。有时候,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宿舍的学生都很优秀;而有的班就不行,一个优秀学生都没有冒出来。这说明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我觉得王明贞先生的家族是值得研究的,到底是什么环境,什么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

     王明贞先生虽然走了,但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去总结,去发扬。作为王明贞先生的同事和晚辈,我们应该继承王先生的精神和思想,以纯净之心治学,以博大之心育人。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杜邦联手德高化成 共同提供光学级环氧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