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嵌入式 > 技术百科 > 详情

30年翻12番 电子大国崛起

发布时间:2020-06-16 发布时间:
|


“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改革开放的缩影。

      30年弹指一挥间,电子信息产业惊天巨变。从黑白电视到大尺寸平板,从“摇把子”电话到3G无线通信,从半导体“匣子”到MP4,从闭目塞听到网络无处不在……电子信息产业改变了人们生活。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而信息产业则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先行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部党组的统筹部署下,通过科学定位发展战略,全面拟订产业政策体系,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产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二

      经过30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目前,产业规模在全球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约占世界总量的30%。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相当于1977年(12.97亿元)的4717.7倍,年均增长32.2%,30年中翻了12番多,产业规模已居国内工业部门首位;工业增加值13083亿元,相当于1977年(27.7亿元)的472倍,年均增长22.8%;利税总额3127亿元,相当于1977年(2.2亿元)的1421倍,年均增长27.4%;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8%上升到2007年的5.3%。

      30年巨变,光看上面的数字也许还不能直观地感觉出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实际上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现在每个人身上随身携带的数码产品平均不少于3件,每个家庭则不少于5件,而因特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产业做大的同时,通过结构调整升级,竞争力在不断增强。30年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军品为主,通过“军转民”,到2000年民品已占到97%。上个世纪90年代初,消费类电子占行业总量的近一半,之后大力发展投资类产品,进一步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当时“命系彩电”的状况在新世纪得到根本改变。2007年,在行业总收入中,计算机产业占32.7%,通信设备制造业占19.2%,电子元件占16.8%,电子器件占10.0%,家用视听占10.2%,计算机、通信占全行业总量的比例超过50%。高端和核心产品逐渐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

      娄勤俭指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基本齐全、产业链相对完善、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日益完善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居全球第二,软件业快速发展,信息化有序推进,从材料、元器件、专用设备、测试仪器到整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日益打造完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产业做大,企业也在变强。去年联想已迈进全球500强门槛,海尔、TCL、华为等成为国际化的公司,海信、浪潮、中兴等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表示,联想控股2007年收入1462亿元人民币,PC年产量近2000万台,占有全球约8%的市场份额。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通过自主创新,浪潮在高端服务器领域打破国外企业垄断,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设立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六大战略推动产业发展

      经过30年发展,我们正走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30年来的成就证明,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环境、文化、政策、监管等6个外部条件,占领信息、技术、品牌、市场、资金、安全等6个制高点的结果。更关键的是,实施了知识产权、标准、产业集群、大公司、国际化、人才等6大战略。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根据2008年WIPO最新公布PCT专利申请排名信息,2007年专利申请增长势头最好的是中国,申请数量比上年增长38.1%,达到5456项,位居全球第七位。

      实施标准化战略。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从无到有,从全套引进前苏联标准到采用国际标准,从应用国外标准到自主制定标准,从单纯制定军用标准到制定军用、民用标准,已形成了一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军民结合、广泛参与”的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创新体制与标准化运行机制。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福厦走廊、中西部地区等5大集群内,目前已形成9个产业规模具有竞争力、布局相对集中、综合实力较强、辐射作用明显、产业链基本完善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7年9个产业基地的产品(不含软件)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54%。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占产业规模的25%,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在走向集约化发展之路。

      实施大公司战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原电子工业部按照走集约化规模经济的道路,建设中国的‘松下’、中国的‘IBM’,形成了我国发展电子工业的规模经济思想,“电子百强”应运而生。22年来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规模从第一届的116亿元增加到第22届的12522亿元,翻了6番多;到2007年,百强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不足2‰,却创造了全行业25%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超过一半的税收。

      实施国际化战略。电子信息企业是“国际化”战略的主体,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是“国际化”的排头兵,而行业主管部门则是“国际化”的有力保障。国际化战略是从引进来开始的,而通过“走出去”,大批企业在国外设立制造和研发中心,与跨国巨头正面竞争。

      实施人才战略。到2007年底,产业从业人员777万人,相当于1978年105万人的7.4倍,年均增长7.15%;其中大学本科以上的从业人员占48%,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占22.3%。近年来,注重技术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在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涌现出许多技术领军人才。

      战略转型迎接新挑战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基本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初步确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大国的国际地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正在步入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型期。

      专家指出,当前,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网络、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跨国公司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整合、建设新的价值链,不断巩固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积极改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提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国际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加,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形势日趋复杂,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另一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并未根本解决,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技术依赖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产业链断裂点过多;生产经营以加工组装为主,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末端,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加工组装的发展模式进入微利阶段,产品出口效益明显滑坡,经济增长出现阶段性波动。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加快战略转型步伐。加快从持续了20多年以速度和规模主导的粗放型模式朝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型模式转换,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带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则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以自主创新带动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重在解决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三者的比例关系,而关键在于加快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提高软件产品档次,提升信息服务质量,这需要依托自主创新;产品结构调整,要求按照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未来需求开发新产品,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成果产业化;外贸结构调整,应首先解决加工贸易比重过高的问题,而要增加一般贸易,必须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基础。

      以软件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已具有雄厚产业基础,利用我国已有的制造业优势,推动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的自主创新与整体跨越,有利于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档次、质量和效益,促进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依靠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通过推进企业信息化,依靠信息化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通过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通过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功能的数字化应用,建设先进制造业工程;通过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和质量,保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带动结构调整升级。把节能和环保产品作为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把实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契机。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可以推动企业改革和创新工艺;有效实现对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可以促使产品升级换代;废旧电子信息产品的回收利用,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环保要求的技术革新,将给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朝更高层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过去30年,我们创造了电子信息产业大国;未来30年,我们必将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强国。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 更多
ADI 高精度低功耗精密放大器